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宋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系统和谏官言谏系统组成。御史又称台官,宋之前,台官主要是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主要是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

宋初,谏官沿袭唐制,隶属于中书、门下两省,宋仁宗下诏将原有的门下省改为谏院,这一措施标志着谏议机构开始脱离行政机关而独立运作。此时的谏院已然成为另一个最高监察机构,与御史台共同运作。需要指出的是,谏院的独立只是相对于各行政机关而言的,在专制皇权面前绝无独立之说。

宋代谏官职能有所扩大,宋真宗下诏:“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这是谏官纠弹百官的法律依据,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台谏系统对外戚的抑制、对相权的制衡、对干政宦官的弹击、对武将的抑制,对巩固宋王朝之内政大有裨益。

——摘编自林晓炜《制度何以变迁》等


阅读材料,评析宋代谏官言谏制度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多角度分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2023-01-12更新 | 24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法律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公元前3世纪,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客观上推动司法实践的变化。罗马法学家将契约引进法律概念中。在现金买卖经长期发展并过渡为非现场交货的买卖时,产生了契约,即买卖双方经过协商一致后缔结契约,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履行交付。

进入公元2世纪中叶,法学家盖尤斯将契约建成一个体系。他的《法学阶梯》是所有法学教材的起源,相比其他罗马法学家他更加注重系统性和体系化。他的理论中有债法的体系划分,这些直到今天还适用。债务义务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合同,而另一部分来自于侵权。根据契约的实现条件将契约划分为实物契约、口头契约、文字性契约和协商性契约。需要注意的是,罗马人第一个且非常充分地认识到,涉及买卖契约、借贷契约、社会契约和委托之间的不同。

——摘编自【德】乌维·维瑟尔著《欧洲法律史:从古希腊到<里斯本条约>》

(1)依据材料,说明罗马人契约观念的发展。

材料二一部根据拿破仑意志拟定的新宪法——共和八年宪法公布了。新宪法规定,在行政权方面,第一执政(拿破仑)享有全权,即有权提出法案,公布法律,任命和撤换文武百官,决定宣战、媾和等;第二和第三执政只起咨询作用。立法权属4个院,参政院、保民院、立法院、元老院,每一院都无权单独决定国家立法问题。由于所有法律是否生效,最终都得由第一执政说了算,故4院形同虚设……这部宪法对公众自由着墨不多,但它承认人们在革命后的合法权益……(在新宪法公告中写道)“公民们,革命已经稳定在革命开始时提出的若干原则上,革命结束了。”为给这部高度集权的宪法披上合法的民主外衣,拿破仑装模作样地将其付诸公民投票,结果以压倒优势获得通过。由此,一个以个人专权为特征的制度“合法”地建立起来了。1800年2月19日,拿破仑乘着华丽的轿式大马车,前呼后拥地迁入杜伊勒里宫。

——吕一民著《法国通史》

(2)评价法国“共和八年宪法”。

材料三沈家本(1840-1913)具备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救国思想,又经历了(1900年)被侵略者拘押,身陷囹圄数月并险遭不测,对他影响很大。他一生研究法律的经历和司法实践,以及在这种经历和实践中,比时人更宽阔的视野,最终使他走上法律救国的道路。他认为“收回治外法权,实变法自强之枢纽”。主张采用西法改造旧法,并把一生精力和才智倾注在融合中西法律之中。

大同良规、最新学说和礼教民情,这三者在他的思想中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即要救国治国强国,中国法律就必须世界化,就必须与先进国家“齐一法制”,采用世界的最新学说。通过考订研求,比较对照,他认为中西法律“同异参半”,西方法律的大要大旨,中国古代法律尽已包涵。

时间法律实践
1902年出任“修订法律大臣”
1903年《钦定大清商律》包括《商人通例》和《公司律》
1905年提出删除《大清律例》内凌迟、枭首等重刑
1907年改建新式监狱,设立巡回裁判制度等
1910年《大清新刑律》维护皇权和帝室及礼教甚为周详
1911年8月,仿德日民法的《大清民律草案》成为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摘编自李贵连著《沈家本评传》和《沈家本年谱初编》

(3)评述沈家本“法律救国”的思想与实践。

2018-05-20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3 . 家•国•文明

材料一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罗马那样的扩张力,但在外族入侵时,却有着足够的抗御能力,败而不溃、危而不亡,显出巨大的社会粘附力。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罗马人“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这是罗马的脆弱性,它的以个人和财富为标准的社会原则,适宜对外攻击,因为可以带来巨大的财富。但是,一旦要为邦国牺牲时,这种被财富腐蚀的“爱国精神”,就苍白无力了。与之相比,古代中国人缺少外战的热情,但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死于斯的土地。

—摘编自李山《中国文化史》

(1)阅读材料一,简述材料中提到的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不同的社会原则,分别说明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15世纪开始,西欧国王把社会控制在自己手中,大权独揽,这就是专制主义,专制王权。中世纪的混乱消除了,国家就统一了,中央集权就形成了,早期的民族国家形成了。民族国家是近代历史开始的标志。经济发展、社会变化也接踵而来。专制王权最早出现在西班牙、葡萄牙。谁先建立专制权力谁就先发展、先强大,所以欧洲最早强盛的是西班牙、葡萄牙,然后是荷兰,再后来是英国和法国,都是早期统一、形成强大王权的国家。专制王权相对于封建战乱有其优越性。西方的“发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以后,西方超越了比它先进的东方。专制王权的出现是西方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专制王权“好”还是“不好”,取决于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2)①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早期西方政治格局的变化。

②你如何看待西方专制王权的“好”与“不好”?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三19世纪末,梁启超写了许多论述国民、国家和民族的文章。他认为“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他批评当时“民不知有国,国不知有民,……今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1901年后,他又提出“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等主张。他认为“国家者,则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则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作为20世纪初思想界的旗手,梁启超谋图把国人政治化为一个“民族”,借以完成他的民族主义理论的建构。

—摘编自王春霞《清末梁启超的民族认同历程》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的民族国家观。

2017-04-17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7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