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中世纪的欧洲,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能有效地防止蛮族入侵,也有效地遏制了大贵族的野心,粉碎一切集权和独裁的可能性。材料评述的是(     
A.自治城市B.封建制度C.专制王权D.基督教会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的话语转换

20世纪初,中国一些书报上出现了大多由日本书刊上引译过来的时代、世纪、帝国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民族建国主义、无形之瓜分、文明排外等新话语,以及“二十世纪之世界”“二十世纪之中国”和“今日已二十世纪矣,我同胞国民将何以自处?”等新话题。   

发表时间出处内容
190012《开智录)第一期世界文明之运,播于全球,独立之钟,鏗鏗然觉醒我国民之大梦,诚生死存亡盛衰之时代也
1901《译书汇编》(义和团)“有一种率真精神”,又“可怜可惜”其“无智无谋”,“不知世界大势,不知国际典礼,不知对外方策”
19013未了生《义和拳》《开智录》第五期)文明地狱野蛮……傀儡争存魔鬼现,喇叭吹起睡狮眠。自由潮汐新中国,独立风云壮少年……

——据刘学照《细流惊涛:千古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20世纪初中国言论界话语的转换。
2023-04-28更新 | 254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2023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规范限时训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形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民族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举还是委任,都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困讷于口才,没人去物色他。就委任上说,凡是委任官,都是跟着大总统进退……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中国)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从前美国有一位学者叫做巴直氏,他是很有名望的,著过一本书,叫做《自由与政府》,说明中国的弹劾权,是自由与政府中间的一种最良善的调和方法。

——据《孙中山的弹劾研究考略》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法的精神”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精神在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体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孟德斯鸠相比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何创新,并评析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七十年代末起,我多次说,应当对国内国外几次影响很大的革命,包括法国革命、俄国革命、辛亥革命等重新认识、研究、分析和评价,应该理性地分析和了解革命方式的弊病,包括它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破坏。……革命确实有巨大的破坏力量,它可以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但是,以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确实是一种幼稚病。……没有看到“革命化”与“现代化”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其中矛盾和冲突的地方,这一点似否还没有人仔细地谈过,但却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改良、改革,就是和平进化。……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是关门主义,而是和世界沟通的调整和完善。它是对各种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逐步进行改良。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较为缓慢和长期的进程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

材料二

国内某些新潮作家……这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极力渲染“革命不如改良,改良不如渐进”的观点。在他们眼里,革命等同于破坏,只有改良才能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

—王朝柱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展开评论,举例论证不少于2例,,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认为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论述,曾经出现在不同时期。比如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后,出现过经济全球化“高峰期”已过的判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一些人认为全球资本主义模式存在根本缺陷,国家干预的发展模式处于上升阶段,因此他们认为全球化时代已失去。有的西方学者最近宣称,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其论据是:美国领导人的更迭;英国退出欧盟.与此同时,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危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

我国的学者并不认为全球化趋势已停止,而认为经济全球化当前处于深度调整期,出现了“新常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表征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欧洲难民潮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现象。经济全球化遭遇到国内保护主义上升、民族主义抬头、宗教冲突与地缘政治危机扩大等挑战,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整合速度放慢,甚至局部倒退,这些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失衡发展的反映,同时也有发达国家侦测失误造成的弊端,经济全球化管理决策失误较集中体现于中东地区。

——摘编自王勇等《“全球化”并未结束正进入深度调整期》


评述材料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6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胡适指出:民十三以后,他(孙中山)改造的国民党成为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又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我们如果平心估量这二十多年的盘账单,终不能不承认我们在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
傅斯年指出:“国民党今日之站得住者,不是他自身充分的有站得住的力量,乃是其他结合没有站得住的力量。”“今日之大难题,即在国民党自身弄得没有办法,而中国并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取而代之。”
蒋廷黻指出:“所谓中央政府的缺点,许多是因为他是中央,全国注目所在,一有错处,容易发现……实在中央政府大概说来要比地方政府高明。”
——以上材料均选自1932年创刊的《独立评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及“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的理由。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上述历史人物的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