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宋朝职官考核的能力业绩内容有“四最”:生齿之最、治事之最、劝课之最、养葬之最;还有“七事”:劝课农桑、增垦田畴、户口增损、兴利除害、较正刑狱、盗贼多寡。这些考核标准(     
A.推动了民本思想政治化B.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C.实践了积极入世的理念D.有助于探索地方治理模式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024-01-31更新 | 180次组卷 | 192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山东青岛·期中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2021年,高盛、瑞银、渣打和法国兴业银行在内的22家大型国际银行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数字人民币。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专门分析此事,并报告“美国正在面临国际经济中的斯普特尼克(俄语:人造卫星)”。这反映出(     
A.人民币优势地位B.政治多极化格局C.区域集团化趋势D.冷战思维仍存在
4 . 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要求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一切部门都要坚决削减那些可以削减的,可以推迟的,或可办可不办的事业拨款,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注意节约粮食,并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该指示
A.为国民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B.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热情D.加速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2022-06-07更新 | 2105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2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西周时期实行国野分治,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春秋战国时期,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野人合二为一,逐渐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这一变化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源于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
C.促进国家形态转变D.奠定专制集权的阶级基础
6 . 《新全球史》:“批评者有时将全球文化的同质化看成是世界的‘美国化’或者‘麦当劳化’。这些术语显示出,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消费文化已经被输往世界各地。”这表明
A.消费和文化存在相互作用
B.全球化实现了文化同质化
C.批评者本土文化意识淡薄
D.美国文化推动了全球文化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下图是英国1600年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

―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
B.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C.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
D.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
2019-04-10更新 | 1353次组卷 | 26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苏省泰州中学、宜兴中学等校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试卷(4月份)历史试题

8 .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抗日战争的胜利,……它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默然”的原因。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3)材料三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抗日战争“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2017-05-22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材料反映东汉时期
A.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B.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C.确立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制度
D.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

10 . 二战后,世界国际关系经历了由美苏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

——孙丰怡《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大国交往中的审慎原则》

材料二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三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在经济领域的深入发展,欧盟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日益举足轻重。

——《欧盟外交: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

材料四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20世纪世界史》

(1)据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多次发生严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危机有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必要性?“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反映出欧洲联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4)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三,四,分析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