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起,大批旅游图册的出版与热销帮助欧洲人建构了相对系统完整、全面清晰的“中国图像”,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满足了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好奇心。此外,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成熟与时尚资讯的迅速传播,时装版画也成为欧洲人了解东方与世界服饰文化的平台。“18世纪英国的乔治时代,即使在偏僻的乡村杂货店中,也能买到东方缎带等一些时髦的奢侈品。”东西方服饰贸易出现了繁盛局面。来自异域的新鲜生活信息与时尚潮流资讯伴随着借助海洋贸易流入的大量东方服饰纺织品向西方扑面而来,冲击着西方传统的服饰纺织文化与相应的“衣冠之制”。

——摘编自宋炀《17—18世纪东方国家外销服饰纺织品与近代世界文化建构》

材料二   随着1819世纪英国产业革命的成功,清政府不断颁布的“禁海令”对于正处在世界范围的经济扩张高潮中的英国人来说显然是一种障碍。1791年,英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瓷器、漆器施行严格的高额关税,很明显就是为了遏制中国商品对英国本土企业的冲击。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便向中国皇帝派出了第一个使节,说明此时清廷“禁海令”已然不仅仅是海上商业贸易层面的事了,已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中英双方的冲突也在所难免了。

——摘编自胡良益、潘天波《清代海上丝路漆器文化外溢:贸易、想象与环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东西方服饰贸易繁盛的原因以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英冲突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2 . 春秋战国时期,农家代表人物许行提出“君民并耕”之说,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节葬”的主张,认为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也不需要守丧。上述主张反映了当时(     
A.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B.重农抑商的不断发展
C.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D.社会思想的融合趋势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1863年,曾国藩从安庆沿江东下到南京,沿途做了一番考察,在其《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中记载道:“今则民闻贼至,痛憾椎心,男妇逃避,烟火断绝,……贼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实处必穷之道,岂有能久之理。”这从侧面反映出(     
A.清军劫掠致使民众困顿B.太平天国面临经济困局
C.江南经济重心地位动摇D.民众迁徙影响经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在中古时期,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6–7世纪,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建立“教皇国”,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些现象反映了(       
A.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B.中古时期西欧政治的黑暗和腐朽
C.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2023-12-28更新 | 716次组卷 | 3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下表是 20 世纪早期,民众对待国旗的态度。这说明当时(     
A.共和观念逐渐形成B.社会转型色彩鲜明
C.近代国家认同凸显D.国人思想尚未解放
6 . 2023年11月,习近平在旧金山亚太会议上指出:30年来,我们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开创了自主自愿、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下一个30年,我们要秉持初心,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这表明中国(     
A.引领并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B.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D.努力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7 . 南宋末年,浙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当地米肆(店铺)将米运至杭州、苏州等地出售,出售后用所得收入在当地购买货物,再回到浙江市场上销售。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魏塘镇(     
A.营商环境得到了改善B.商人群体大量涌现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
8 . 1876年爱迪生创办第一个工业实验室。此后,1889年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1900年通用电气公司工业实验室成立。1902年杜邦工业实验室成立……这些工业实验室将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生产后勤、资金拥有者密切联系起来。可见,这些工业实验室的成立(       
A.推动了科学技术利用率的提高B.发展了自然科学理论
C.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化D.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在《梨俱吠陀》中,吠舍主要从事土地耕种;被雅利安人所征服的达罗毗荼人中有一部分是没有土地,只能在农村当佃、雇农,或在城市从事屠宰等“不洁”行业的人,充当仆役或奴隶;而“社会高层”的婆罗门则任职祭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学作品是研究种姓制度的一手史料B.种姓制是造成社会矛盾的根源
C.佛教深刻影响着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D.种姓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近现代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轴,也是各种复杂表象下潜藏的历史底蕴。美国学者布莱克指出,现代化发展必然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现代性的挑战——现代观念和制度,现代化拥护者的出现,这一切使社会在传统知识范围内遇到最初的对抗;第二,现代化领导的稳固——权力从传统领袖向现代领袖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尖锐的革命斗争通常可达数代人之久;第三,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达到这一程度:社会从以农村和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以城市和工业为主的生活方式;第四,社会整合——经济和社会转型导致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转型。当然,就中国这类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而言,我们可以将布菜克假设的四个阶段概括为两大环节:第一环节,在迎接现代性挑战的背景下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第二环节,进行民主国家建构,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向现代文明的结构转型。

——摘编自叶麒麟《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嬗变透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演变”,就材料的部分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