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现代研究汉史的学者指出,田庄的综合经营造成了田庄“闭门成市”、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这里的“综合经营”(     
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呈现出农工商兼具的特征
C.扩大了小农经济的规模D.脱离了国家控制与世隔绝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处理对外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基于宗藩体制。清政府初期至鸦片战争前,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机构是礼部和理藩院。除此外,地方督抚和广州钦差大臣也在接待和和护送外使出入境、管辖外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亲郡王贝勒、大臣、大臣上行走,均称总理大臣,常在九人左右。另设有满汉章京各八人,实行分署办事制,总理大臣多属于兼任,而章京则多为专差。这时期,对外交往的礼仪和外交程式也逐渐与国际开始接轨,将觐见时的三跪九叩礼改为五鞠躬礼,终于消除了中国与国际接触的礼仪障碍。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至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后,外务部的领导取消了亲王管部的制度,真正建立了一长制,从而完全符合了近代外交行政管理的领导体制。

——摘编自《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及发展》

材料二   194911月,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成立大会正式召开,周恩来总理兼任新中国首任外交部部长。随着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不断增多和对外工作的展开,驻外机构不断增加。1951年,周恩来提出选拔培养外交干部的“十六字方针”,并制定了培养、培训外交干部的长远规划和相应的管理制度。1953年,周恩来在中印谈判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中苏交恶、周边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理论”“绞索思想”“东风压倒西风”等战略思想。新中国积极同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坚决支持各国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加强与亚非拉人民的团结合作,特别是同非洲国家的交往。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的基本历程与本质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点,简析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2023-10-13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能力提升历史试题
3 .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关于西北边疆的研究蔚然成风,相关史地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如魏源的《西北边域考》、沈垚的《钦定回疆则例》等,并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西北的边防和疆域,这一现象(     
A.说明列强的侵略渗透内陆地区B.推动中国史地学的近代化发展
C.反映了国人对时局的忧患意识D.受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直接影响
2023-10-13更新 | 1255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1历史试卷(湖北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这场战役,既打破了日军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从而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这场战役(     
A.彻底遏止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B.较好的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
C.迫使日军放弃对华北的正面进攻D.是八路军主动对日出击规模最大的行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工农红军撤到边界各县之后,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在此基础上,边界各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会有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后,毛泽东对土地革命的开展给予高度重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治理问题,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农村治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整根据地的治理政策,但调整变化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变迁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奥地利国际法学家菲德罗斯曾说过:“哪里有往来,哪里就有法”。国际法随着国际交往 的出现和日益频繁不断发展,是制度化的国际关系,是国际关系的特定表现形式。国际法规 则的制定是国家间政治、经济等综合力量对比的反映,是各国在国际合作与斗争中不同利益 冲突和妥协的结果。同时,作为国际关系发展产物的国际法,反过来又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 生重要影响。主权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遇到问题时,都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际法规则的影响。

——摘编自李井琦刘荣辉《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任何一种文化都由曲线前进,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只看历史上各时期之治乱兴衰,便可见其文化进退升沉之大概。春秋时代,文化种子埋藏在贵族阶层。孔墨新生机,从下层崛起。此时期为中国文化最有生命力之表现时期。东汉末,文化种子埋藏在大门第,而不免为老庄清谈所腐蚀。唐末五代,文化种子或则逃避至十国、如蜀、如唐、如闽、如吴越,多数都埋藏在山林寺庙与书院中。直到宋兴六七十年后,始有起色。元末埋藏在社会下层,当时南方经济好,书籍流传易,故文化种子得到处留存。清朝入主,文化种子埋藏在社会各阶层者,亦深亦厚。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8 . 20世纪20年代墨西哥兴起了“壁画运动”,政府经常委托艺术家在公共空间绘制代表墨西哥形象的壁画作品。作品展现了印第安人传说中的神、古代墨西哥城的奠基、西班牙武力征服墨西哥的血腥历史、墨西哥革命和现代社会的生活变迁以及学校标志。“壁画运动”表明(     
A.墨西哥现代化道路的起步B.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意识形态色彩被刻意淡化D.政府建构历史的共同记忆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法国启蒙运动分化成以伏尔泰为首的保皇主义者、以孟德斯鸠为首的议会主义者和以卢梭为首的共和主义者三个阵营。美国启蒙运动中,杰弗逊的激进主义、麦迪逊的温和论与汉密尔顿的美国式托利主义都有各自坚定的拥趸。英格兰和德意志也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启蒙思想家(     
A.思想价值取向殊途而同归B.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C.内部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D.尚未构建起系统的理论体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2023-08-28更新 | 2374次组卷 | 1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5(湖北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