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东正教的斗争中,俄国形成了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因此,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俄国唯物主义思想传统的同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俄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统一的理论,为十月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也受到修正主义的冲击。对此,普列汉诺夫首先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哲学口号;列宁不仅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而且批判了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合法马克思主义,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传播过程中)胡适主张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没有用处的。基尔克社会主义者梁启超、张东荪认为中国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上述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孙大为《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之比较》


(1)依据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俄两国传播过程中呈现的共同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比较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有何异同点。
(3)结合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实,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2021-04-23更新 | 399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25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社会文明,形成了越来越鲜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式。如西方古老的希腊、雅典文化至今仍令人心驰神往,而东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依然令世人折服。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由于这种文化模式的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

——摘编自徐贵相《关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文化的民族性》

材料二   文化帝国主义是二战后以文化作为核心手段或目的的新型殖民形式。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拓展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以一种隐蔽性的但更具欺骗性的方式企图延续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全球统治。在理论层面上,文化帝国主义表现为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不对称性和不平等的结构,与19 世纪存在的旧的帝国殖民体系没有本质区别;在具体的实践层面,文化帝国主义与“美国霸权”的概念基本是重合的。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活着的”和“未被终结的”理论,迄今仍处于“未成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扩展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大发展的情况下,文化帝国主义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而它带给全球的影响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摘编自张小平《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的新特征及批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危害。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处理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关系的认识。
3 . 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韵文化,赓续千年

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它是见之于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体现了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王国平《研学宋韵: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实运用合理,论述逻辑清晰。)
2023-03-26更新 | 976次组卷 | 10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3辽宋夏金元多民放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全球化在逆转吗?

有学者认为,作为与全球化相生相克的一个反命题,逆全球化是与全球化此消彼扬、相互掣肘的一种历史进程,尤其在某一具体领域里,逆全球化的勃兴,往往意味着全球化的式微。反之亦然。研究这一问题时,某学者选择了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   


这幅木雕最先出现在1493年印制的一本小册子上,他可能是歌洲第一幅描绘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绘画,图中,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坐在左边,正指挥哥伦布和他的三粮船驶向一个小岛。几乎全裸的土著人(画得比欧洲人身材高大)(见有外族人出现)似乎正纷纷逃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南美洲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白银,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我们之前栽培在美国南部的棉花,现已扩展到了地球上每个温暖地带。

——摘自【英】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大国兴衰》(1865年)

材料三   全球化浪潮发展衍变至今已历500余年,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世界知名媒体专栏作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在跨入21世纪之前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全球化1.0阶段,浪成于微澜之间一西方列强抢占发展先机;全球化2.0阶段,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国际多边机制异军突起;全球化3.0阶段,山重水复疑无路一“逆全球化”亦已全球化。如套用以上提法,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蔓延之际,全球化有望迈入全球化4.0阶段,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亟待共构建。在新的国际情势下,世界各国理当积极以自身的发展、智慧引导全球化朝着正确的方向砥砺前行。

——摘编自檀有志《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及未来方向》

材料四   人类的全球化历史进程不会因为最近出现的“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治理难题等问题而终结、逆转或回到原点,而是意味着全球化的转折或再出发。全球化再出发的时代恰逢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探索,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中国为全球未来发展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方案,并积极构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合作平台。

——摘编自王森垚《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困境及中国因应之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以上四则材料对研究全球化这一问题有何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我们应坚持的原则。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全球化困境下中国迎接“全球化4.0”的合理建议。
2022-03-30更新 | 513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21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院,是悠悠华夏文明的一大标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忠培先生建国之初即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长期任教于吉林大学。1988年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先生长于古迹保护和文物管理,一生著述最为关注“中国考古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著述《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是极为专业的考古学著作,张院长也可谓是学者“兼职”故宫院长。到1991年,吕济民先生接任院长。吕先生在特定的时代中,将目光从专业考古领域转向故宫本身,面对转型时期的困境,他提出“经济收入”和“教育作用”是衡量博物馆工作的两把标尺。他的专著《中国博物馆史论》出版,盘点了全国多地的博物馆及其给今人带来的启示,甚至于他大谈“搞活创收”,其思想在90年代颇具前瞻性。......2012年单霁翔先生接棒院长后,理院方式与20世纪历任院长风格迥异。他开放宫门,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创产品,1994年以来首度开放故宫夜场......千姿百态的“新玩法”让故宫“活了”,也把单先生变成了“网红院长”。单院长著作颇丰,目前可称是故宫历任院长中著述最多的一位。其代表作“平安故宫”系列自2012年起每年出版一本,把单霁翔一年以来在公共场合的演讲、稿件、访谈全部收录于此。这些文字与单霁翔的工作紧密联结,读者可以从其中读到他的工作理念和方式,但对于工作之外的生活,或是其他方面的研究,他谈得很少。

——整理自郑薛、飞腾《故宫历任院长都写了什么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故宫博物院院长管理措施与著述内容的理解(一位或者几位皆可)。(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材料二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思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材料三“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

要求: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7 . 材料一“民生”两个字是中国向来用惯的一个名词。我们常说什么“国计民生”,不过我们所用这句话恐怕多是信口而出,不求甚解,未见得涵有几多意义的,但是今日科学大明,在科学范围内拿这个名词来用于社会经济上,就觉得意义无穷了。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孙中山《民生主义》演讲稿

材料二1921年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为中国设计的政治构架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生观的核心内容。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理想蓝图?

(2)材料二中的政治构架的设计体现的思想,就孙中山的民主政治设计,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代,大小贵族各以封地为行使政令的场所,特定含义的官舍不是普遍现象。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大多存有异地仕官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西汉后期,官吏家属可随居官舍,这已是普遍现象。从两汉开始,国家义务向官员提供住房逐渐制度化,不仅是住房,官员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物亦由国家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但对于犯错误而被免职、调职的官员,历代基本上都实行一定的惩罚措施,剥夺其相应的福利。比如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被贬到雷州时,当地官员就不给他分配住房。官员退休后,除非在工作地购有私宅,一般要把住房及所有家具杂物按清单归还,为了避免争议,多数朝代规定,官员在国家提供的住房内居住期间,不得私自添置家具,给你多少就使用多少,调任退休时按清单归还。

—摘编自迟双明编著《中国历代肃贪廉政得失》

材料二在美国,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支出,居住者则只需要缴纳象征性的年租金1美元。对联邦、州当选议员(含参众两院)实施住房租赁津贴补贴制度,具体数额由议会的金融委员会审定。法国没有实行统一的官邸制度,而是实行了住房补贴制度,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超标面积的住房费用必须由官员本人承担。韩国只有总统、总理以及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四个职位有专门的官邸,其他高级公务员在任期间,政府提供官宅,卸任后搬出,让给继任官员居住。加拿大政府除了为总理、国家机构负责人等准备官邸之外,还为外国驻加拿大大使以及来访的国外政要提供官邸。

—摘编自《揭秘国外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

2017-05-13更新 | 8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集中训练(四)
9 . 要拥护那德先生(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1月)
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论文,谈谈你对材料主张的认识。
要求:
① 主题明确,观点合理;
②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 条理清楚,合乎逻辑。
提示:内容至少应包括:德先生、赛先生的含义;西洋人为此闹事流血而达到光明世界是否属实(以某一国家为例);陈独秀如此言明的用意。
2016-12-12更新 | 6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近代精神文明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
10 .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同世界,关键就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弘扬和推行仁政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材料二 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他说:“见而识之”,就是要多见,并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记忆起来。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知识被遗忘,通过接触感性事物,人们就可以重新回忆起被遗忘的知识。——以上材料均摘自《论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异同》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相同点。据材料二说明孔子与柏拉图学习观的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他们观点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3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素能提升精练:综合测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