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2024·山东滨州·一模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1 . 1951年,美国政府提出:“要使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赞同并效忠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这些地方的人远离政治和民主教育,必须要让他们明白我们是关心他们的幸福安宁的。”同年,美国和尼泊尔签订了《技术合作总协定》,并向其提供援助。这主要反映了(     
A.霸权主义阻碍民族自决B.亚洲成为冷战的主阵地
C.冷战思维影响国家政策D.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2024-03-06更新 | 590次组卷 | 7卷引用:历史(湖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2023·贵州遵义·一模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于非事实中见出事实”;陈寅恪也曾提出:“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

——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文学作品,采用“文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
2024-01-03更新 | 99次组卷 | 7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下图是1942年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左右两边人物分别是林肯与孙中山,并印有三民主义。这枚邮票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枚用外国文字组成中心图案的邮票。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B.美国社会已认可三民主义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D.中国战场的抗战得到肯定
4 .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关于西北边疆的研究蔚然成风,相关史地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如魏源的《西北边域考》、沈垚的《钦定回疆则例》等,并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西北的边防和疆域,这一现象(     
A.说明列强的侵略渗透内陆地区B.推动中国史地学的近代化发展
C.反映了国人对时局的忧患意识D.受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直接影响
2023-10-13更新 | 1159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1历史试卷(湖北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5 . 1904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战后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A.民族意识的开始觉醒B.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
C.维新思想发生巨大变化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6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武装割据、人民主权B.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C.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民族解放、思想解放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工农红军撤到边界各县之后,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在此基础上,边界各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会有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后,毛泽东对土地革命的开展给予高度重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治理问题,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农村治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整根据地的治理政策,但调整变化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变迁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法国启蒙运动分化成以伏尔泰为首的保皇主义者、以孟德斯鸠为首的议会主义者和以卢梭为首的共和主义者三个阵营。美国启蒙运动中,杰弗逊的激进主义、麦迪逊的温和论与汉密尔顿的美国式托利主义都有各自坚定的拥趸。英格兰和德意志也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启蒙思想家(     
A.思想价值取向殊途而同归B.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C.内部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D.尚未构建起系统的理论体系
2023·江苏·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2023-08-28更新 | 2275次组卷 | 12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5(湖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据统计,在1918年以前的大约20年时间里,曾经发表过介绍和同情社会主义主张的文章的报刊不足30种:然而在1918-1922年间,此类报刊多达220余种,当时舆论界大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一变化说明(       
A.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B.思想解放运动方向的转变
C.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2023-05-12更新 | 974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校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