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宠。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三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体系。都铎王朝(1485年-1603年)统治时期,经济立法多达250个左右,广泛涉及工农业、工资物价、商业金融、关税和进出口等……金融政策是禁止金银出口,鼓励进口。贸易政策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关税;还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商品由本国船舶运输,严禁走私和管制价格等。政府逐渐取消地方关税,统一国内市场,维护经济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包括生产质量标准和规定工资水平,保障廉价劳力供应。政府批准许多特许贸易公司,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垄断贸易。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商业领域都受制于非常细致的立法控制以及各行业的自我管制。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晚清重商思想是晚清重要的思潮之一,郑观应指出:“古有四民,商居其末……不知商贾虽为四民之殿,实握四民之纲……商足以富国,岂可视为末位。”马建忠认为“通商而出口货溢于进口货者利,通商而出口货等于进口货亦利,通商而进口货溢于出口货者不利。中国多出一分之货,则外洋少获一分之利……。”陈炽说:“国之所立者政,政之所举者用,用之所需者财,财之所入者税,税之所出者商。今天下商税六千万金,不能保商,何以立国。”较之维新派的理论,洋务派更具实践性,他们自己设厂,自行制造,“以敌洋产”,乃使“彼所售出于我者复有机器制造以绝其销路”。李鸿章“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翼稍分洋商之利“。张之洞于1890年开办湖北织布局,“开织以来,销售甚畅,获利颇丰。”

——摘编自陈爱平《试论晚清重商思想》》

材料三:在时代的巨变面前,晚清国人开始以近代理性思维改造中国社会,体现出时代诉求。然而,近代中国没有一个健康、稳定的政局和一个勇于变革的政府,又始终受到社会的“结构性制约”,重商主义思潮引起的社会效应显得相当有限。虽然社会各界对重商主义思想寄予愿望,试图通过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转型,但效果并不显著,未能跨出划时代的步伐。

——摘编自王敏《晚清重商主义思潮及其社会效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重商主义与英国重商主义主张上的相同之处,并指出晚清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重商思想“效果并不显著,未能跨出划时代步伐”的原因。
2019-05-17更新 | 38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张裕集团以自身百年的历史见证并实践着百年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2年著名华侨实业家张弼士为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建立了张裕葡萄酒公司。该公司采用欧洲现代酿酒技术生产优质葡萄酒,建立了窖内恒温为摄氏11度的亚洲唯一的地下大酒窑,它是我国最早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酿造葡萄酒的大企业。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题词“品重醴泉”,以示嘉勉;1915年,在为庆祝巴拿马运河竣工而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张裕葡萄酒公司送展的“可雅白兰地”、“红葡萄”、“雷司令”、“琼瑶浆”(味美思)一举荣获最优等奖和4枚金质奖章,“可雅白兰地”因此而命名为“金奖白兰地”,成为世界名牌。这也是中国商品首次在国际上获得的殊荣。
材料二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张裕公司成了一家国有企业。……1994年公司进行了企业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挟品牌优势,成功发行8800万(B)股,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上市公司,2001年张裕与世界葡萄酒巨头卡斯特集团合作,加速了张裕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几年来,张裕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骄人业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怀着“实业兴邦”之梦的主要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哪个阶层?“张裕”建立后,仅用二十几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世界著名企业,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功发展的原因。
(2)在中国近代如张裕一样的实业家们的中国梦能否最终实现?为什么?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张裕公司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发生变化的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张裕公司的迅速发展说明了什么?
2019-01-30更新 | 3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各国为了防止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了加强军备,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生产高度社会化同私人垄断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加广泛和持续地发展起来。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通过改革,英国通货膨胀率1988年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

——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主义”产生的背景,归纳撒切尔夫人在经济领域调整的措施,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实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材料二   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设立了铨叙局,负责办理官员任免、升迁和调转等事务,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袁世凯夺取政权后,又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是负责制定政策,随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高级官吏。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官吏。同时,这些法令法规又将文官职位分为四个等级:即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

——摘引自吴雪娟《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并指出中英两国文官制度改革(建立)的相似之处及意义。

6 . 工业城市的兴起见证了经济繁荣的奇迹。也使人们给尝了“城市病”的种种弊端和苦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生在自认为最有利于英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量彻斯特、伯明输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积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废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佳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到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 万增长量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追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触目皆是的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域,城市管理也趋制度化;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力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英中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出现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中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材料二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覆盖的范围中,农村是计划较薄弱的环节,在“大集体”下存在着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当我国开始启动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时,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必定成为改革的先导。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自由市场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陈云指出,“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要求中央对地方、地方对工商企业的权力“集中不能过分”,“中央不可能包揽全国的事情,所以应当有适当的分权”,“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财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肯定,委托他主持制定改进经营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他亲自代国务院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等三个文件,在全国实施。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行,对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人民网《陈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卓越贡献》

材料四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人为构建起来的一种体制。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一方面,政府必然又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者,政府为了确保自身意志得以实现,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政府必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只有政府的自觉革命,才可能推动这一体制的改革。

——赵凌云《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2)材料二、三、四概括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如何影响了1979年以来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文官制度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此期间,政府官吏的录用方法以封建色彩浓厚的“恩赐官职制”为主。进入19世纪,政党政治的兴起带来了文官任免的“政党分赃制”……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并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

——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材料二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建立于100年前的传统文官制度显得力不从心。1968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新的改革。首先,规定除常务次官外,各部增设一名政策顾问,负责研究部内的长期政策和计划,并保证现有政策的执行。其次,凡新录用的行政级文官须经两年的见习期,在文官学院学习两期为时20周的课程。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行政制订、财政管理等。30—4O岁左右的文官都要学习决策程序、个人管理技术、电脑使用等课程。第三,变“封团结构”为“开放结构”,取消“六等级制”,代之以以职类为基础的“三类制”,即行政类、专家类、秘书类。第四,完善退休制度,严格掌握养老金的发放,奖励功绩优异者,惩处功绩不佳者。

——摘编自李治国、宋发清《富尔顿文官改革述论》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其体现的共同价值取向。

2017-05-17更新 | 597次组卷 | 1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前期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迅速增加,住房拥挤不堪。城市发展和建设毫无规划可言,城市街道曲折狭窄,联排式、大杂院式和“背靠背”式房屋充斥新兴的大城市,利物浦与曼彻斯特的地窟、伦敦的贫民窟令人触目惊心,公共设施则几乎等于零。

随着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英国社会民主化运动已逐步走上稳健的正常轨道。19世纪英国城市改革主要有中央立法和城市地方立法两种。在中央以1835年的《城市自治机关法》为开端,在民主基础上产生由市议会、市长和市参事会组成的新市政府,履行日益扩大的社会管理职责,从市政公共设施到街道、供水、垃圾和交通,再到精神生活的基础设施,如公园绿地、学校建设、图书馆和博物馆。到19世纪末,英国城市地方建设基本完成。到20世纪初期,经济领域中垄断与集中思想的抬头,政治领域中国家机器也日益加强,并将权力日益集中化,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英国城市民主改革进程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精神。以19世纪中下叶各城镇建设市政厅为例,当时市政厅被当作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市政厅的建筑与否、建筑的风格、建筑地址、预算、招标等都在公开的原则上进行。人们不仅仅把市政厅当作宏大的办公楼,而且把它当作是进行盛大的招待会、音乐会的场所,因此市政厅客观上具有议会厅、法庭、音乐厅等其他功能。市政厅已是群众提升其自身境界的工具。

——摘编《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的民主化改革》

(1)概括英国近代城市民主化改革的背景。

(2)评述英国近代城市民主改革的特点。

10 . 纵观中国历代的经济政策均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谊倡导的经济政策。结合材料一和所知识,指出贾谊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奏议》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司马光的观点。结合所知识,概述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1888年)
(3)晚清政府对洋商和华商施以了不同的经济待遇。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1903年)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马建波《〈钦定大清商律〉的立法研究》
(4)根据材料一、四,指出“商业”地位的历史性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推动20世纪初《钦定大清商律》出台的社会要求。
材料五: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实业部,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的一 些苛捐杂税,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5)根据材料五,概述民国初年兴办实业高潮出现的具体表现及出现该局面的政策因素。
2014-06-25更新 | 13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黑龙江安达市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