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汉书·贾谊传》载贾谊上疏曰:“今淮南地远者数千里,越两诸侯,而县(悬)属于汉。其吏民徭役往来长安者,自悉而补,中道衣敝,钱用诸费称此,其若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归诸侯者已不少矣。其势不可久。”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三公九卿制
2017-07-03更新 | 3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高级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孙中山和华盛顿被称为东西两“国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主专制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这种民权,只有民国的国民才能享受,而必不能把这种权利授于反对民国的人,也就是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欧美今日之不平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以趋于平均,可断言也,然则今日吾国言改革,何故不为贫富不均计,而留此一重罪业,以待他日更衍惨境乎?……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孙中全集》

材料二:1782年5月,华盛顿手下刘易斯尼古拉主张美国应成为以华盛顿为国王的君主国家。对此,华盛顿说:“我怀着极为诧异和震惊的心情认真拜读了阁下的意见书,实不相瞒,先生,我从未想到军旅中竟会产生出犹如阁下信中所陈的那种意念……对此我实在感到深恶痛绝,不能不严加申斥。”

——(美)大卫•惠特尼《美国总统列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内涵的演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在建立战功、和平建设上的典型史实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东西两“国父”相似的优秀品质。

2017-06-2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三模(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西方学界普遍认为现代化推动“全球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一种世界近代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启蒙运动开始就把普遍的人类共同体看作“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标”,即把人类统一和世界文化统一视为最高价值。这是它为现代社会留下的最重要的思想遗产之一。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带来了世界的物理的统一,它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哥伦布500多年前首航美洲大陆。这是东西半球的第一次会合,可以说是人类对“全球”概念的最早实践。与先前的历史时代相比,现代证实着人类事物在向着全球化发展。

——岳长龄《西方全球化理论面面观》

材料二“全球政治”集中反映了国家间联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联系在全球秩序中已经超越了国家和社会。尽管政府和国家仍然理所当然地是强有力的行动者,但是,它们现实必须和一大群其他的机构和组织共享全球竞技舞台。全球政治舞台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多头政治的“混合主体体系”。

——摘编自【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事物”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什么说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是“人类对‘全球'概念的最早实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现代化推动“全球化”。(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他按照主观理解和创作意图,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形面重新加以组合。这种组合不仅把几个角度所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构造,置于完整性中加以表现,而且把物体构造变形为主观精神所体验到的东西。”“他”的代表作应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向日葵
D.格尔尼卡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华文化近代化在奋斗与挫折、希望与失望中缓缓延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40年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以内西学的输入是缓慢的,它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是表面的,特别是和西方文化在十九世纪日本的迅速发展及其改造影响相比就更加明显。它在中国却于数十年中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数量有限的办理所谓“洋务”的官员之中。在1860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向中国内地的渗透,就思想的交流而言,收效甚少;但事实上,这种渗透引起了社会文化的冲突,扩大了中国和西方之间心理上的隔阂。中国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他们自己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两种异质文化不可避免的冲突,从洋务运动时的体用之辨,到维新变法时的新学、旧学之争,再到五四时期的孔家店与德、赛二先生的对抗,科学与玄学的辩论,几十年间从未间断。围绕着如何认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如何评价封建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如何看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学者各抒己见。他们代表了不同阶级、阶层、党派、政治力量对于中华文化命运的共同关注,提出的种种主张、方案,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反省已经深入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摘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作者认为“在1840年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以内西学的输入是缓慢的”,概括其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试以中国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中国文化近代化的状况,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文化反省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与下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加速发展战略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婢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英国还没有建立责任内阁制
2017-06-02更新 | 3328次组卷 | 40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吕叔湘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