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说故事是先民们对生活的加工和艺术提炼,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历史记载是人们对过往的追忆和反思,是特定时期社会意识的体现。下表为中外古代部分传说的记载。

部分中外古代的传说故事

事迹出处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见到地上充满败坏、强暴和不法的邪恶行为,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同时他也发现,人类之中有一位叫做诺亚的好人。耶和华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带着他的家人以及牲畜与鸟类等动物逃生。《旧约·创世纪》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生活的困苦,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山盗取了火,因此触怒宙斯,被惩罚钉在高加索的山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列子·汤问》
摩西带领希伯来人返回故乡,上帝将海水一分为二、开出一条道路给希伯来人行走。当希伯来人通过后,又把海水合二为一把后面追赶的法老军队淹没。《旧约·出埃及记》
根据材料中相关联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论证有力)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2 . 美国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说:“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南美洲。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撰写了一篇有关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论文,受到法王路易十六的关注,在宫廷宴中烹调了二十多道以马铃薯为原料的佳肴,并致力于马铃薯的食用推广。

——摘自《土豆的悲喜剧》

材料二   据三峡地区地方志记载 “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作物,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奉节县志》)。“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 (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宜都县志》)。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 Lay) 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薯片的同义词。从19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摘自《丝路小史》

(1)依据材料一、二,请概括三峡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中“马铃薯自动削皮机”的发明是建立在美国已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当时 得到了广泛开发和应用。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蒸汽技术B.电力技术
C.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D.生物技术
(3)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4)合材料,你如何看待麦克尼尔“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观点?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2024-04-29更新 | 154次组卷 | 117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据出土于巴比伦城邦遗址的一份公元前19世纪末的借款契约记载:由契约可知在5名见证人的见证下,一位普通市民向商人和神庙组成的联合债权人进行借款。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债权人有权将契约泥板出售给他人,债务一旦清偿,记录债务的泥板就要被放到水中泡成泥浆。这可用于说明,古巴比伦(     
A.信用货币已经出现B.神权统治较为稳固
C.法律规范经济活动D.订立契约现象普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据此可知(     
A.晋国刑书是中国最早成文法B.晋国已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不稳
C.刊布刑书成为历史发展趋势D.法家和儒家国家治理主张不同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所利,刻石以颂刺史”,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摘编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漫话·中国古代农业教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吴中富厚之家多乐于为善”。江浙地区经年累月酝酿的慈善思想、发展相对蓬勃而成熟的民间慈善活动,作为积极的环境因素,促进了徽商对侨寓地慈善活动的参与。“职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儒家的商业道德是徽商的经营信条。他们往往不吝巨资,仗义疏财,造福一方,一方面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获得乐善好施的好名声与口碑,一方面也能获取一些社会资源上的利益。

——摘编自洪千芷《明清时期徽商在江浙地区的慈善活动》

材料二   在明清小说和江浙的方志中,徽商的形象往往鄙陋猥琐。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说:“徽州人有个癖性,是乌纱帽、红绣鞋,一生只这两件事不争(挣)银子,其余诸事坚吝了。”他们资助慈善事业,往往是“广挟金钱,依托势要,钻求札付”。而记载徽商“贾而好儒”、乐善好施、捐助公益的原始文献史料,大都出自徽商所在家族纂修的谱牒、徽州本土地方志和一些文人的文集。

——摘编自卞利《利益攸关:明清徽商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目的和动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商热衷慈善的外部因素和主观动机。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徽商的不同形象并简析其成因。
今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记载出处
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让人代为请示)《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A.行政管理制度严密B.法律实行轻罪重罚
C.地方官员权力较小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2024-02-22更新 | 194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二轮复习月考(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在金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燕都地处雄要……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等。1153年,金迁都燕京。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大金国志》等

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时期华夏认同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迁都燕京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金“行汉法”的主要内容。
7日内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猜题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