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8 道试题
1 . 1919年,针对林琴南对北大的质疑,蔡元培回答:“尊孔者多矣,宁曰覆孔?”并认为五常“则伦理学中之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而一切科学皆为增进知识之需,宁有铲之之理欤?”据此可知蔡元培(     
A.强调自由民主推动科学进步B.肯定了中华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C.兼容并包思想曾发生过动摇D.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乾隆时,有内阁大臣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2017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楚辞、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曰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
——冯梦龙《山歌》
材料二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弗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阤,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附,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材料三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若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1)材料一中“《郑》《卫》”是中国哪一部儒家典籍的内容?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何影响?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汉赋的特征。分析导致这一特征出现的最主要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中唐诗成就突出并被誉为“诗史”的诗人是谁?宋词和元曲成为“一代文学”共同的经济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三指出“后世儒硕”鄙弃元曲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社会现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2017-11-22更新 | 2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课时同步君》

4 .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

——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1913年)

材料二: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1913年)

材料三: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于焉。何以明之?如家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四:“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ou,反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与其早年思想相比,康有为这一思想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陈独秀是从哪些方面来评判孔教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4)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5 . 文明交流是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在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文明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者”。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摘编自张明《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提出的,依据孔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说明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学术流传到西方后,由他们(西方人)发扬光大了的。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于是,西学中源说成为清代文化思想中对待西学态度的主流。

——摘编自张西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徐光启等人对待中西文化“较为清醒的认识”。结合所学,指出明末两部译介到中国的西方科技著作。
(2)根据所学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认识。
2023-04-16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
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
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人笔下的美国形象(节选)

人物著作观点主张
徐继畲(17951873,晚清名臣、学者)《瀛寰志略》(1848带有“夷族”色彩的“兀兴腾”统一改译为“华盛顿"。认为“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陈胜、吴广..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郑观应(18421921,近代启蒙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易信》(1875认为“美国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与中国素无猜嫌”,积极主张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
崔国因(1831~?仕同治、光绪两朝,曾出使美、日、秘鲁等国,后辞官从商)《出使美日秘日记》(18891893对美国议院制度赞赏有加,认为“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
邹容(18851905,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军》(19021903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方案。

——摘编自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一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等


依据材料及相关史实,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说明:提炼的论题,可以是基于材料观点和史实的新观点新认识,也可以是对材料观点的质疑或肯定。要求:观点贴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6-12更新 | 554次组卷 | 7卷引用:青海西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窑段灼传》

材料二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此制度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表是20世纪初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     
内容出处
世界进化,骎骎未有已焉,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15世纪末,印度航路和美洲发现后,墨西哥和秘鲁的金子流入欧洲……由此遂开一近世的大革命和阶级争斗的新纪元蔡和森《社会进化史》
(房龙《人类的故事》)差不多完全以白种人为中心……倒不如把原书的书名,改为《西洋史大纲》较为近于实际张闻天《〈西洋史大纲〉译序》
A.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B.反对西方文明中心论
C.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D.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在评论某一事件时指出:“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是役也,南北战欤?人民与政府战欤?革命与专制战欤?其胜其败,势将大异。”这一评论
A.支持了国民革命
B.声援太平天国运动
C.肯定了南昌起义
D.针对的是武昌起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