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下表南方84处桥梁建设资金筹集方式统计
经费筹集方式 | 修桥工程数(处) | 约占百分比(%) |
官员劝捐 | 34 | 41 |
僧侣募捐 | 23 | 27 |
富民捐献 | 27 | 32 |
注:在《桥记》文献中,有118处明确提到南方地区桥梁修造工程的经费来源情况,其中84处造桥经费全部来自民间社会。
——改编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
材料二 宋代全州位于广西南路与荆湖南路之间的交通要道,是往来商旅必经之地。
1178年,当地邑人范逵、邓宁民带头组织乡民于距全州50里处自川西流入灌水的河上修造了会湘桥,当时全州知州张玠和主要承建人邓宁民分别撰写《会湘桥记》以记之。
张玠《会湘桥记》节选:淳熙五年,邑人范逵、邓宁民合两族及里中之士,葺而梁之。……落成,人用利涉,不褰不濡,朝夕以济焉。乃以记为请。余闻而心善之,因语之曰:“……殊不知圣人之道,若大路然,无往而不达。扩而充之,可趋乎正大之地,夫岂有自局之患哉!君子谓是举也,其知处己处人者,亦必有道矣。……”遂题其额曰“会湘”。盖取其水自灌而北,会于湘流故也。
邓宁民《会湘桥记》节选:……暇日,宁民与同舍范逵议建此桥,约三百省缗、米四十斛,以三十名为创,则吾事济矣。既而告诸宗族、亲戚、朋旧,悉欣然而从。……议既定,召匠计之,增旧石三之二,规摹浸广,费用不赀,……市之行、铺,和者甚众。继而吾乡贤士夫、郡庠诸公、里中之长上皆不吝欣助……方其经营之初,范九万,明远之仲兄也,朝夕宣力,至于讫工,未始少怠焉。今幸就绪,义不可泯,故次第而书,以俟异时之稽考云。
——改编自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玠、邓宁民的《会湘桥记》。
材料一 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尊儒的根本原因与具体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2)宋明理学家对传统儒学有何新发展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对个人乃至民族品质“影响至深至巨”的具体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问。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决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卑屈以容乐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萎靡不振,国事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问题
(1)你认为杨树谷产生这种疑问最直接的依据可能是什么?
(2)梁启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一步论证孟子关于君臣关系思想的?
(3)结合秦汉以来的历史,你认为梁启超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在你看来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议论的真实用意何在?
4 .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
——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1913年)
材料二: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1913年)
材料三: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于焉。何以明之?如家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四:“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ou,反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与其早年思想相比,康有为这一思想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陈独秀是从哪些方面来评判孔教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4)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材料 近代中国人笔下的美国形象(节选)
人物 | 著作 | 观点主张 |
徐继畲(1795—1873,晚清名臣、学者) | 《瀛寰志略》(1848) | 带有“夷族”色彩的“兀兴腾”统一改译为“华盛顿"。认为“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陈胜、吴广..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
郑观应(1842—1921,近代启蒙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 | 《易信》(1875) | 认为“美国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与中国素无猜嫌”,积极主张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 |
崔国因(1831~?仕同治、光绪两朝,曾出使美、日、秘鲁等国,后辞官从商) | 《出使美日秘日记》(1889—1893) | 对美国议院制度赞赏有加,认为“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 |
邹容(1885—1905,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 | 《革命军》(1902—1903) | 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方案。 |
——摘编自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一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等
依据材料及相关史实,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说明:提炼的论题,可以是基于材料观点和史实的新观点新认识,也可以是对材料观点的质疑或肯定。要求:观点贴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 命题者 | 试题 |
格致(自然 科学)类 | 龚照瑗 |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
教育类 | 刘坤一 |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
治术类 | 周馥 |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
材料一: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与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路径是相吻合的,两者之间存在地理和时空上的耦合关联性。东路与北路以文化传播为主,西路与南路以贸易交流为主。一是西路,沿古代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由土耳其人将茶传播到西亚各国并通往欧洲;二是东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韩国、日本两国的遣唐使和学僧将中国的茶籽带回并繁殖开来,中国的饮茶习俗连同佛教文化在两国普及开来,逐渐形成“韩国茶礼”和“日本茶道”;三是南路,通过“蜀身毒道”的南方路上丝纲之路,茶叶连同中国的其他土特产通过贸易的形式传播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四是北路,通过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将中国茶传往我国的内蒙古及蒙古等地。公众号:武汉乐学教育plus
——摘编自盛敏《千年脉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材料二:自唐代茶叶传入吐蕃以后,伴随着吐蕃、回鹘全民“恃茶”,丝绸之路上必要的运输品已悄然转变为“茶”,而不再是丝绸了。至宋已然“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北宋政府推行茶马法,专设茶马司,加强对茶马互市的控制。明朝以降,朝廷强力控制茶马互市。明太祖言:“夫物有至薄而用之则重者,茶是也。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宋而利博矣。前代非以此专利,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强调“巡禁私茶之出境者,朕岂为利哉,制驭夷狄,不得不然也。”历朝大臣也力挺“茶马”之策,都御使杨一清言:“且金城以西,绵延数千里,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远夷(为)臣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之,实贤于数万甲兵,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
——摘编自彭玉娟等《茶马古道及其对茶文化传播的交互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早期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唐朝以来历代政府强调“茶马”之策的原因。
材料一 宋代湖北地跨5路,共计3个府、12个州、4个军、3个监,是北宋的腹心地带和南宋的前方防御重地。南宋时,襄阳、荆州、武昌三地互为依托,构成了防御体系的核心,其中荆州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北宋时,湖北的行政区划沿袭唐代,州县数量保持不变,但县的设置有所调整,如江陵府因地处军事要地和经济发展迅速,行政区划有较大调整。此外,宋代在湖北设置了多个军和监,以加强对重要经济和军事地区的管理。从整体上看,宋代不仅湖北的江汉平原地区有突出发展,其东西南部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显示出地方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
——摘编自王瑞明、雷家宏《湖北通史·宋元卷》
材料二 从顺治年间起的整个清前期,清廷以举行约讲、宣讲圣训、举办社学等为内容的乡村教化事宜始终没有松懈。康熙《潜江县志》所载该县设立乡约所、举办乡约宣讲活动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初湖北省乡约推行的情况,该志称:乡约所,在妙庭观内。旧无定处,因寺观祠宇为之。乃即妙庭观前署小木坊为会讲之地……本朝化民成俗之道远轶往代,颁《圣谕十六条》至详且尽,其课吏之法,尤以讲谕教民为实政先务。潜俗日趋于浇,蚩蚩之氓,悍然好行其非,罹刑辟而罔所顾忌。自刘侯焕来,每月朔望集僚属绅衿庶民会讲。潜邑风尚顿异矣。更议于境内各村镇,廉举老绅宿儒或公正耆老授以刊行《圣谕》善本,随地设一约所。于月之朔望率众习仪,讲解数条疏引,痛切发明律例以动其天良,而生其畏敬,率以为常,何民行之不兴,而风化之不登于郅隆哉!
——摘编自周荣《明清社会保障制度与两湖基层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湖北地方治理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潜江县志》对了解乡约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 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国古代黄河领域疆域开阔,平原众多,人口相对稀少,广土众民说很早就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去卫国,见人口繁盛发出了“庶矣哉”的赞叹。战国末期的荀子上承孟子,认为众民是广土的基础,主张实施孟子的“政裕民”政策,突显了人口增加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先秦时期的韩非也曾提出过控制人口的观点,但在当时不占主导地位,他认为人口过快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土地)的增长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减少,由此产生社会问题。中国传统的人口经济思想北宋时发生了变化,控制人口增长首先是由苏轼提出的,他首先对传统的“众民论”提出了挑战,认为总人口并不都是劳动者,主张应加以控制。元初马端临在人口经济思想上的贡献是提出应重视人口质量而不是数量,独树一帜。他编撰的《文献通考》中《户口考》可视为中国人口统计学的创始。到了明清,控制人口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性人物有徐光启和洪亮吉。
——摘编自马涛、刘宇《中国传统人口经济思想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 在人口问题上,重商主义认为,大规模勤奋工作的人口,能够为国家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以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因此重商主义鼓励增加人口,并通过各种法令严厉惩罚游手好闲者。古典经济学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的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来支撑工业的扩张。古典经济学家对人口增长均持有积极态度,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中专门设立了一章来探讨劳动工资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马尔萨斯理论破产后,英法国家开始担忧人口不足的问题。19世纪末,伦敦学派的奠基者埃德温·坎南在其著作中提出了适度人口理论。他从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生产率、人口与收益等方面探讨人口的适度规模。所谓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土地上生存的、达到产业最大生产率的人口数量。坎南认识到,调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人口达到适度规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政策应有所区别。
——摘编自国福丽《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口理论的比较》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观察分析,于1985年时就十分明智地指出:中国的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极大地受劳动者素质、知识分子的量和质的影响。新时代的计划生育政策需要通过政策性奖助、提高居民收入、实现男女性别平等、保障妇女就业、完善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将人民的现实客观需求作为法律法规制定的重要标准,使法律法规符合法的一般精神和事物的理性本质。
——摘编自刘丽娜,蒋海松《孟德斯鸠论人口问题的法律意义 ———基于<论法的精神>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经济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口经济思想的异同点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中国人口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