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古代文明分布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地图和所学,谈一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认识。

材料二   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传说公元前753年,古代罗马人罗慕洛斯在台伯河畔建罗马城,开创了王政时代。在王政时代,国王掌握绝对的权力。他是大立法官、军队的首领、大祭祀长,其权力仅仅受到来自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议会,由不同部族首脑组成。按照宪法和传统习俗,元老院有权通过或否决国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国王的立法和诉讼。公民大会由罗马的全体男性公民构成,按照亲缘关系分成30组;它授予君主行使权力,而这一点由元老院最后正式批准。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2)分析材料二的三段材料,分别指出雅典、古罗马、秦国是如何建设国家的?

材料三   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殖质的泥沙随流而下,也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凯麦”,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3)根据材料三,分析自然环境对古埃及、古希腊发展的影响。
2 . 文化交流

下面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胡旋女》,题注:“天宝末,康居国献之。”诗云:

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飒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注:

天宝:唐玄宗年号。康居: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飘飘:轻盈洒脱

太真:杨玉环。禄山:安禄山,玄宗时,官至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梨花园:即梨园,唐朝训练乐工的机构。后称为戏园。

(1)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探索盛唐时期中外乐舞频繁交流的原因。
(2)从这首诗的内容中可以获得那些历史信息?
(3)阅读材料,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谈谈唐朝时期西域乐舞流传所带来的影响。
2024-05-2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丝绸之路

材料一   是时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印度、丝国和阿拉伯加在一起每年至少从罗马汲走了一亿金币。 ……中国人占有这一亿金币的近1/3 份额,其余的2/3份额则由运送中国丝绸的中介商赚走了。

——普林尼《博物志》

(1)阅读材料1、材料2,结合所学分析丝路开辟之后东西方之间交流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张骞“凿 空”西域的理解。

材料三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陆上丝绸之路重要性渐趋下降的主要原因。
2024-05-2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颁布《永徽律》,之后又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年份

主要内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5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儒学入法的原因,并指出《唐律疏议》在中国古代法治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24-04-0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教能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战争与国际格局。

材料一   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

起点

主要的主张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部分中国学者
1937年七七事变部分中国学者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国际上大部分学者
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部分欧洲学者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前苏联和俄罗斯学者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部分欧美学者

                                                                                                         ——摘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等

材料三   1991年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消失,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例如,美国专栏作家查尔斯克劳萨默在《外交》季刊1991年春季号上撰文,将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后的时期称为“单极时刻”。但是,环视全球便可以看到:欧共体、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巴西、东盟等地区大国和地区集团,以及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世界事务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1)阅读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加以说明。
(2)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
(3)提取材料三中关于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格局的不同观点。任选其中一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2024-01-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选考)历史试题
6 . 近代化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共7章56条。

一、第一章“总纲”,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归属、领土范围和行使统治权的国家机构,贯穿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基本原则。

二、第二章“人民”,根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具体地规定了人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

三、第三章“参议院”、第四章“总统”、第五章“国务员”和第六章“法院”,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临时约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规定分别由三种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和行使,以达到以权制权的目的,从而防止专制独裁并保障自由。

四、第七章“附则”,规定了《临时约法》的效力以及严格的修改程序,以防袁世凯之流随意篡改《约法》。

(1)依据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依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意义。
7 . 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国际贸易受到抑制,全球海运航线被严重破坏。西方人关于经济的思考发生变化,非洲越来越被视为各种原材料的产地,也是工业制品的市场,而不再仅仅是奴隶的来源地。随着对奴隶贸易的道德谴责日益增强,1804年起,丹麦、英国、智利、墨西哥等国相继禁止了奴隶贸易。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了《巴黎和约》,其补充条款对缔约国废除奴隶贸易做出规定。

——摘编自《非洲现代史》等

材料三: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禁止奴隶贸易的原因。
(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观点的认识。
2023-12-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精华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发生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和政治力量所进行的社会运动存在着一些共同缺陷,比如缺乏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阶级基础,缺乏明确系统的指导思想和先进合理的制度建构等⋯⋯相比之下,辛亥革命是一场有主义指导、有政党领导、有阶级基础、有制度建构的革命运动,它拉开了近代以来中国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序幕。

——金民卿《深刻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与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和政治力量所进行的社会运动相比有哪些新特点。(提示:从主义指导、政党领导、阶级基础、制度建构等角度举例进行说明)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张海鹏《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的理解。
9 .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出自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被学者认定为宋元话本。话本梗概如下

故事发生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杨思温“因靖康年间,流寓在燕山(今北京),犹幸相逢姨夫张二官人在燕山开店,遂寓居焉”。燕山百姓“虽居北地,也重元宵。未闻鼓乐喧天,只听胡笳聒耳”。这里虽不及东京元宵的盛况,也是“街上喧闹”,“半是京华(东京)流寓人”。东京人有元宵夜插戴花朵的习惯,而燕山的女真孩童、女子头顶耳畔戴着葱、蒜做装饰;东京流行的娱乐方式“三棒鼓”也处处可见。杨思温在一位贵夫人的随从队伍中见到一女子,打扮“好似东京人”,疑其为义兄之妻郑意娘。他跟着对方来到燕山最大的酒楼秦楼。这里“似东京白樊楼一般,楼上有六十个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卓(同‘桌')凳。当夜卖酒,合堂热闹”。秦楼也有来自东京酒楼的跑堂(服务人员),杨思温从他们口中得知夫人“常常夜间将带宅眷来此饮酒”。杨思温就此打听到女子的居所,彼此相认。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情节,指出它们所反映的宋元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并谈谈对该特征的认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两个小说情节及对应的历史特征,对历史特征的概述和分析准确全面)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2022-10-0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