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关于西方文官选拔

材料   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者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中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采取中国科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了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因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阅读材料,评析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要求:观点明确,角度全面,逻辑清晰)
2023-10-3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唐宋变革”

材料一   “唐宋变革”是中外历史学界广泛讨论的问题。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一文中写道:“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材料二   有些学者对“唐宋变革”采取了比较低调的看法:“不应过分夸大这种变革,两个时期间不存在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胡如雷《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可对比唐宋时代,从阶级状况,到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等,列举出不少变化的史实。然而若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则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变革期。”(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


结合宋朝的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3 . 里甲制

明朝初年,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管理的核心内容为里甲制。里长、甲首皆轮流担任,他们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督促生产,调解纠纷。在设置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110户的丁、口数以及年龄、财产状况。

明朝的正役以里甲为单位轮充,亦称里甲正役。里甲正役的主要工作,是协助粮长催征钱粮,协助官府维持治安、拘捕罪犯,办运上贡物料,支应官府公用等等。

随着赋役制度的改革,里甲制逐渐瓦解。明朝后期,开始采取新的户籍管理制度保甲制。其重点在维持地方治安,与金役无关,保甲的册籍只书写籍贯、丁口,不载财产状况和户籍类别。但里甲制并未取消,只是渐趋有名无实而已。清朝前期,里甲、保甲并存,里甲负责管理户籍,征收丁银,保甲负责维持治安。雍正时期赋役制度改革,里甲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渐与保甲合并。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里甲制的兴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与历史解释。

材料一   元明以前中国的主要衣用植物是丝、麻、葛类,明代《大学衍义朴》记载:“汉唐之世,远夷虽以木棉入贡,中国未有其种……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北宋时期,福建、广东一带棉花种植已十分发达,北宋《文昌杂录》称“闵岭以南多种木棉,土人竞植之”。南宋传到江浙一带,元代的江西、江浙等行省都有种植。到了明代棉花已经在北方黄河流域大量种植,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棉花“宋末始入江南,今则遍及江北与中州(今河南一带)矣”。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材料二   元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首领施行“参用其土人”的制度,且“世官、世土、世民”。明朝沿袭并大为拓展,《明史·土司传》记载“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明政府制定了授职、承袭、升迁、奖惩等法规,完善朝贡、纳赋之制,颁行征调土兵办法。土司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或农奴制经济基础之上的。明中期以后,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明末一些土司纷争仇杀、抗命朝廷,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康熙、雍正两朝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随之展开清查户口,核实赋税等工作。土司势力大大削弱。

——摘编自龚荫编著《中国土司制度简史》


(1)依据材料一、在下图中用“→”描绘出棉花在中国传播的路径,结合所学,分析棉花引种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土司制度的兴衰。
2023-12-0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等级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世界货币体系

材料一   查理大帝时期,镑、先令和便士扩散到西欧大多数国家,也包括英格兰。1360 年,法国开始铸造法郎硬币。18 世纪初,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后,英镑正式投入使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发行被称为大陆币的纸币,1792 年,美国国会颁布法案,正式规定用“元” 作为美国的货币单位,美元出现。1795 年,法郎作为唯一的标准货币在法国流通。

材料二   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19 世纪 50 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傲视列强,伦敦也逐渐成为全球生产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伴随着 19 世纪最后 20 年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积累了大量黄金储备,英镑成为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一战前得以确立,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

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使经济实力一次又一次地飞跃,为纽约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之后,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成为货币霸主。美国利用政治手段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援助参战国恢复国内经济,纽约也将金融活动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国家货币演进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历史著作中的“世界“   
历史学家所著史籍的内容提要
希罗多德(古希腊,约前480—前425年)古希腊先民的历史意识被神话传说所笼罩。而希罗多德《历史》记述的希波战争各城邦同仇敌忾,终于击败波斯帝国,揭示出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该书涉及的范围主要从地中海到波斯地区。
奥托
(德意志,1114
1158年)
著《双城编年史》,以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宗教思想统摄全书。他认为“世界分三部分:亚洲、非洲和欧洲”,书中所述的“东方”仅仅是十字军东征所及的区域,古罗马和日耳曼是他主要的关注点。
伏尔泰
(法国,16941778年)
著《风俗论》,从远古中国讲起,涉及欧、亚、非、美各洲的历史,但缺乏对东方民族历史的深入分析。作者力图说明,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摆脱偏见、迷信和奴役,向理性、公正、文明的方向前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上述欧洲历史著作中对“世界”的认识。
7 . 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一     格劳秀斯生活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荷兰,经历了16181648年之间的战争。战争的残酷促使格劳秀斯逐渐关注怎样用非暴力的法律约束规范国家战争。他提出:国家主权不受他人干涉,不受法律支配和外来意志影响。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共同利益和权利的法律,国家主权是国际法存在的前提。在实际国际政治变动中,国家应受到国际社会制度及法规的限制约束,国家之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当不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时,必须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下努力协调,尽量避免战争。

——摘编自吴建每《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概述》

材料二          近现代国际法(重要条约、公约)

序号时间主要参与国及国际会议名称法律及组织名称
1625《战争与和平法》
1648三十年战争参战各国威斯特伐利亚公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815欧洲国家维也纳会议《维也纳和约》
1864欧洲16个国家日内瓦会议《红十字公约》
1919英、法、美等27国巴黎和会《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
1928法、美、印、日、澳、南非等15国巴黎会议《非战公约》
1945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旧金山会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
1982168个国家或组织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一中格劳秀斯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演变趋势。从序号②—⑧中任选一项,对该法律或组织进行具体阐释。(要求:联系背景,结合内容,分析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冷兵器时代,相对先进的农业民族,其军队并不比游牧民族强悍,往往是游牧民族军队更具攻击力。长城关城相连,烽火相通,居高临下的优势,可以消耗、迟滞敌军,也可作为反攻的基地,故长城对于防御游牧民族的进攻,在战术上是成功的。

长城在政治意识和军事战略上功不可没。长城既是军事防御线,也是地理上的农牧业的分界线。长城体现着文化多样性和众志成城的民族气节。

长城不仅有益于农业民族,亦有益于游牧民族。长城阻挡了游牧民族南下,减少了南北民族间的杀伐。民族间物质交流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在“互市”贸易中,中原的铁器、丝绸等产品,交换北方的牛、马、皮货等,经济文化交流在长城关口处友好、公平的进行,对南北民族的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等

材料二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一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绘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


(1)结合材料一评析长城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9 . 科举与文官选拔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其中常设的两个科目,要考什么科由读书人自己决定。明经虽易考,但考上后一般不被朝廷重用,很难做到大官;进士虽难考,但考上后十分受重视,且容易做到大官。所以说,“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公平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但是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驻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该采用中国科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唐代科举考试的特点。
(2)隋唐以来中国采用科举取士;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试评析这一现象。
2021-12-0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廷巴克图(Timbuktu)—“尼日尔河之岸”

14世纪,世界黄金的三分之二来自于西非,绝大多数都要从廷巴克图转运至北非、欧洲,廷巴克图就是一个转运黄金的中转站。巨大利润吸引了众多商人参与“黄金一盐”贸易,经过廷巴克图的驼队成百上千,进城门就要花上一整天时间。桑海帝国时代,廷巴克图的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并于16世纪达到最高峰,是帝国的经济首都。

14世纪末,廷巴克图兴建了著名的桑科尔大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讲学交流,使这座城市声名远扬。若论社会公共机构的稳固、道德纯洁、人身安全、对外邦人的体贴和同情、对学生和学者的谦恭有礼,没有哪里能与廷巴克图相比。故而有“盐来自北方,黄金来自南方,知识和文化来自廷巴克图”之说。

廷巴克图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与牲畜充足。人民天性平和,他们习惯在夜间漫步于城中,弹奏乐器,载歌载舞,这里储备了大量的医生、法官、教士和其他有学问的人,这种储备是靠国王慷慨地支付种种费用来维持的。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14-16世纪的廷巴克图在西非文明史上的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