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晚清一位思想家指出,传统的君主专制国家中,人民缺乏权力,被统治者肆意驱使,不会真正热爱国家。日本能够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很大程度是因为民主议会制度使得人民能够参与政治,与国家共命运。只有允许人民通过合法途径参政议政,才能达到富国强民、救亡图存的目的。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李之藻B.魏源C.康有为D.徐继畬
2023-12-1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唐玄宗于开元初设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后又于开元二十六年另设学士院,安置翰林学士,逐渐掌禁内诰命。上述变化说明,当时(     
A.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B.内阁大学士成为宰相
C.科举考试日益规范化D.崇文抑武的风气盛行
2023-12-16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采纳周恩来提出的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守点打援,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指导方针,集中67个师(旅)45万余人的兵力,以两个集团军分别攻击山东济宁及邹县日军,歼敌数千人。上述战斗发生在(     
A.淞沪会战时期B.忻口会战时期
C.徐州会战时期D.武汉会战时期
2023-12-16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黄帝内经》只论述“热病之常而不及其变”,而《伤寒杂病论》则认为热病有热症,也有寒症,有实症,也有虚症。这说明张仲景的学说(     
A.重经验轻理论B.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C.重视辨证施治D.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2023-12-1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对那些专心学术的士子重点培养,在福州讲学时得黄直卿,南康得李子敬,非常高兴。朱熹率门人与张栻会讲于岳麓书院,陆九渊及门人也来到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会讲,阐释“君子、小人”、“义、利”。书院会讲,双方到会的门人弟子众多,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问难。朱熹以传播理学为己任,稍有松弛懈怠便感到心中愧疚自责。以至于朱熹去世前还手书其子和门人范念德等人“拳拳于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

——摘编自王晓龙《略论宋代理学教育传播的特点》

材料二 在德国,所有早期建立的大学,包括维也纳大学和布拉格大学,以及15世纪反映学校的世俗和教会捐助人文化和政治愿望的新建大学迅速发展。许多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和柏拉图哲学,实际上取代了旧的经院式课程。年轻的英国人、德国人、荷兰人、斯堪的纳维亚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造访大量位于博洛尼亚和帕多瓦、帕维亚、锡耶纳和比萨以及少量位于费拉拉和佩鲁贾的意大利大学,对这些文化源泉进行智力上的朝圣之旅。

——易红郡《近代早期西方教育演进的逻辑》

材料三 1916年2月,新文化人士易白沙《孔子平议》一文中指出:“不知汉高帝、武帝、魏文帝、皆傀儡孔子,所谓尊孔滑稽之尊孔也,典礼愈隆,表扬愈烈,国家之风俗人心学问愈见退落,孔子不可复生,安得言词拒绝。”当袁世凯亲率百官到孔庙祭孔,到天坛祭天时,其伎俩立即被人们识破,被指为“借祀孔子之名,为收抬人心之具,行帝制复活之实”。当时从康有为、辜鸿铭到林琴南,都极力推崇孔孟之道,反对革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给予了有力的抨击。他们肯定康、林在思想文化上的贡献,但对康、林等人尊孔守旧,抱定孔子学说不放,则认为是极端错误的。

——摘编自魏宏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朱熹传播理学思想的举措。指出朱熹身上所体现的传统士大夫的优秀品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5世纪欧洲大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文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批判的对象,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批判”产生的政治与文化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上海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有意淡化苏联在打败纳粹德国中的作用。为了保持西方的团结,欧美学术界对纳粹大屠杀问题保持一种心照不宣的“沉默”。联邦德国史学界甚至出现了纳粹主义只代表一小撮犯罪集团的罪行,大多数德国人与之无关,且是受害者的论调。这表明(     
A.多元视角完善历史叙述B.史学研究必须围绕热点问题
C.历史解释折射时代特征D.历史评价应采用辩证分析法
8 . 1958年,日本通过出台《农机化促进法》,长期提供农机购置补贴;建立“农业机械银行”,解决农机化资金不足问题;鼓励农户联合购买,独立经营管理,统一集中协调。该法案(     
A.强调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B.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的干预
C.旨在应对经济“滞胀”现象D.引导农业走集体化的道路
9 . 1934~1935年,英国“国际联盟协会”在国内发起了“和平投票”。该组织成立于1918年,属于国际主义的和平主义派别,主张仲裁和全面裁军。这次投票有1100多万人参加投票,其中绝大部分人支持该协会的和平主义主张。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A.国际联盟大力推动构建集体安全体制B.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加快
C.绥靖政策在英国有其实行的民意基础D.英国国内的政治危机深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2世纪,法国许多城市常常是高级审判权归领主,低级审判权归自治市,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教会法庭,王室法庭也向自治市伸出它的触角,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城市与王权激烈对抗B.封君封臣制度趋向瓦解
C.民族国家逐渐兴起D.政治权力主体的多元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