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8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三: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享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摘编自王慧堤、韩玉贵《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概括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20世纪以来国际秩序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可以不夸张地说,美国于1917年参战是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了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中的决定性阶段。”B“每天都有不满的呼声。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换受。”
C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到1929年美围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D“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如表,摘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叙述》

材料二:美苏冷战对抗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立的意识形态是美苏各自在竞争中运用的旗号。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构成了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的另一个方面是它的自我控制机制,它们使得美苏无论怎样对抗和争斗,都不至于使地区冲突升级,不至于在彼此间爆发热战。

——摘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乔治·布什遵循具有帝国特征的单极秩序逻辑,体现了美国大战略的转轨,鉴于多边国际制度作为建构未来秩序的基本原则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当前的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

——摘自门洪华《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一60年代美苏冷战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前单边主义战略难以泰效”的原因。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苏俄反帝斗争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共根据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实际,积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反思,并在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确立实施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改为缴纳粮食税,并允许农民可以用剩余的粮食在社会进行交换及流转,甚至可以发展小商品经济。但为了防止农民的盲目性,国家必须加以控制。此外,列宁还强调布尔什维克在保障农村文化发展不走入歧途的同时,还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积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摘编自唐广虎《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及启示研究》

材料二   斯大林掌权后,于1929年结束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其建立的社会主义饱受诟病,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也相去甚远,但任何人不能否认他建成的的确是一种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了计划经济即国家对经济的自觉管理,实行了按劳分配,在政治上普通工人农民当家作主。斯大林建成的社会主义并不理想,但符合国情,在这一模式下,苏联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照。

——摘编自安启念《唯物史观视野下的苏联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模式。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国王授予城市的特许状中规定:任何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主人的追捕;新来者虽然必须经全体市民一致同意才能留在城市,但只要无人对那一年零一天提出非议,就可算是一致同意了。此后除了国王以外的任何人对他都不再有领主权,即他成为了自由人。

——摘编自【美】泰格《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   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是为了使市民们更好地从事商业交易,这些权利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三   城市自治运动比任何后来的革命更为重要,甚至也比文艺复兴运动和印刷术的发明和罗盘针的发现,或比十九世纪的革命和由此而产生的所有产业上的革命更为重要……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中世纪城市获取的权利。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历史作用。
昨日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1945年,苏美英签署《雅尔塔协定》,苏联对日宣战的条件是:外蒙古现状需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优先权;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还苏联。这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     
A.尊重国家主权独立得到了重视B.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C.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主要方式D.国际法准则成为各国依靠
昨日更新 | 18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随即联合以色列军事入侵埃及。美国把此次入侵看作是赢得阿拉伯世界支持的绝好机会,苏联也建议美国与其合作共同“制止侵略”。最终在美苏的干预下,英法军事侵略最终宣布失败。该材料可用来说明(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已出现分裂B.国际格局变迁加速传统殖民体系瓦解
C.英法殖民主义统治在非洲落幕D.第三世界崛起冲击了现有的国际格局
昨日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真的从其酣眠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出现的营建帝国的巨大浪潮被称为“新帝国主义”,它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觉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列强统治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
昨日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如表所示为1960年、1970年韩国部分经济数据。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时间工业产值/亿美元占GDP比重出口贸易额/亿美元占GDP比重
1960年6.817.3%0.92.6%
1970年22.324.8%10.311.4%
A.朝鲜战争的正式结束B.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C.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入D.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9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内部在对苏问题上出现激烈争论:一种是坚决反共,赞成对苏强硬;另一种是反对与苏联公开决裂,甚至主张用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为代价,以换取苏联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这一争论(       
A.源于美苏均势的国际形势B.反映出政党政治斗争的加剧
C.有效延缓了美苏冷战爆发D.都服务于构建美国全球霸权
昨日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为1960~1985年美国男女劳动力占比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源是(     
年份

男性就业人数

(万)

男性就业比例

(%)
女性就业人数(万)

女性就业比例

(%)
1960年5 566.270.62 324.029.4
1970年6 430.467.13 154.332.9
1980年7 939.864.24 423.535.8
1985年8 446.962.35 105.037.7
A.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B.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
C.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