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民族主义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开始兴起,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资产阶级用民族、祖国的观念把法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并形成了民族主义思想。它明确提出法国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民族自治、民族统一和民族个性的公民观念,得到了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用民族国家代替王权国家、用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代替了王权利益至上观念,主权不受侵犯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

——摘编自张国臣《论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世纪末,民族主义逐渐极端化。它认为在竞争激烈、强国林立的国际环境中,生存竞争是国际关系的常态。它强调把国家的边界尽可能的扩张到本民族全盛时期所统治过的历史疆界或天然疆界,极尽可能地为本民族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它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最有资格普及到所有的民族。它认为民族间的竞争根本上依靠军事力量,并且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的进步。

——摘编自于海峰《论民族主义的演变、作用与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初期欧洲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欧洲民族主义极端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统治主要是通过控制当地的部落首领或酋长来实现的。这一治策被此后的中原王朝相继沿用,地方大姓、夷帅、羁縻府州等西南边疆历史要素都是该治策的具体体现。元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设蒙夷参治制度。当时云南参政、平章、宣抚、安抚以及路、府、州、县等官,皆由大批的蒙古人、契丹人和当地人担任。吴永章曾言:有元一代创立蒙夷参治之法,而官有流土之分,于是始有土司之名。明代将元朝的蒙夷参治发展为土流并治的治理思想,使其普遍运用于西南边疆地区。清因明制,大体皆如此,在西南地区的基本治策是:以土官钤制地方,再以流官对土官进行弹压

——摘编自张楠林《明清时期云南土流并治管理模式与边疆治理逻辑》

材料二   西藏和平解放及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西藏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1998年,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已达4985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74.1%,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占80%,在自治区主席、副主席中占77.8%。至2021年年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80.1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831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0元。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十分关心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不仅给西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而且还专门召开了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从人力、技术、财政、物资等多个方而给以援助。

——摘编自姚俊开、马汉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西藏的实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之后封建王朝管理西南边疆地区的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今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秉贵,中共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195511月参加工作,在北京市国营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接待顾客数百万人。他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20世纪50年代,他总结出站好柜台要做到五点:精神饱满、思想集中、耳目灵敏、抬头售货、动作“三快”;60年代,他总结出“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售货法,刻苦练就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技;70年代,他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归纳概括为“一团火精神”,响亮地提出“心有一团火、温暖顾客心”。他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

——摘编自《“一抓准”张秉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秉贵苦练服务本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秉贵体现的优秀精神品质。
2021-08-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模拟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独秀,字仲甫,187910月出生于安徽怀宁。17岁时考中秀才,18岁撰文《扬子江形势论略》。1898年维新变法和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使他受到很大震动。1915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翌年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19195月,陈独秀参与和领导了五四运动,并发表了《两个和会都无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等一系列文章,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实现了人生第三次思想转变。1920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陈独秀为书记。1921723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运动的开展、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推动大革命运动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陈独秀一生,他是那个时代站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对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作出过重要贡献,但也因其一生有过许多变化而成为复杂的历史人物。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陈独秀第三次思想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陈独秀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
2021-02-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初,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60余种近代中、外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名称上多使用“传”“纪”“说”“谈”而不使用“报”,带有中国传统报刊的原始形态以迎合中国读者。从内容上看,1840年以前创办的报刊多宣传基督教义,鼓吹万国一方,以消除中国人的戒心。1840年以后的报刊则致力于消弭中国人因鸦片战争而生的对外仇恨心理,鼓吹中外通商、友好,一些报刊也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知识,而更多的报刊则以世界观念冲击中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大力传播西方文明。这既反映了中国由封建帝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也反映了传统中国正面临西学东来的冲击。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材料二   伏尔泰认为,自然赋予了每个人自由的权利,其中言论出版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的保证。……1789年5月至1792年8月,法国新闻出版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据统计,从1788年7月到9月间共出版政论小册子达300多种,平均每月100多种,远超之前的水平。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报刊纷纷创刊,成为重要的宣传工具。这一时期的报刊主要是政治性报刊,革命派的占绝大多数。它们反对僧侣贵族统治,宣传第三等级的革命要求,并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激烈论战,推动了革命的发展。1791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1791年宪法》,重申了言论出版自由,这更促进了新闻出版业的迅速发展。

——摘编自陈淑荣《法国大众传媒实现的艰难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法两国报刊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近代中国与法国报刊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报刊业发展相对于中国的有利因素。
2019-04-09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六次月考(3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崇伦,1927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8月,王崇伦入鞍钢轧辊厂,成为鞍钢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1952年,王崇伦所在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1953年,王崇伦将加工卡动器的纪录从45分钟提高到19分钟,效率提高六七倍。同年他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1954年初,在王崇伦等人提议下,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1956年,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1959年初,王崇伦又组织鞍钢能工巧匠开展技术协作活动。同年王崇伦庄邀到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各单位纷纷盛赞王崇伦的高尚技艺和精神,60年代初,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的威胁,王崇伦承担起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历时一年,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王崇伦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崇伦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王崇伦为代表的“劳模精神”的内涵。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57年,商人托马斯-加韦在伦敦首次向公众售茶。中国的茶叶在当时被人们普遍视为是一种神奇的药物。促使茶叶从药物变身为饮品,进而实现饮茶生活化的是英国的凯瑟琳王后,她不但自己喜欢饮茶,还积极宣传茶的功能,说饮茶使她身体苗条。在凯瑟琳王后的引导下,饮茶很快成为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但是整个17世纪,饮茶之风只在皇室、贵族和富豪阶层中流行。18世纪初,英国茶叶的输入开始快速增长,茶叶价格大幅下降,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8世纪中叶以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与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茶在英国更受人们的欢迎。这一方面与英国王室的推崇有关,另一方面,英国人在饮茶的过程中也逐渐感受到了茶叶的益处,如提神、明目、健肾、强脾、健胃、增进记忆等。当时英国社会普遍酗酒成风,与使人变得醉醺醺的酒类相比,茶叶自然更受欢迎。

材料二19世纪华茶输英变化较大。1838~1842年间,华茶输英年平均出口量为4235.03万磅,比1834~1837年间年均下降了1600万磅之多。1844一1860年间,华茶输英增长迅速,从1844年的7047.65万磅上升到1860年的12138.8l万磅。19世纪60年代以后,华茶输英开始出现转折。1868~1885年间,大多数年份华茶出口英国的数额没有什么增长,基本维持在每年100万担以上。1885年以后,华茶输英出口额趋于下降。1886年输英华茶的出口额为94.953万担,1892年以后下降为30万担左右。与之对应的是,1885年以后的英国茶叶市场上,华茶的主要用途是与印度茶掺和,以利用其低价来扯抵印度茶的较高价格,同时利用其清淡气味,减轻印度茶的强烈气味,这种混合茶是当时英国销售最好的饮料,而且是以印度茶的名义出售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饮茶之风的变化并归纳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华茶输英的阶段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018-04-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第一中学2018届三适应性月考(七)文综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轻重必有能辨之者。此议果定, 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但设海防衙门,于近畿七省防务,仅以一重臣主之,无论东自奉、锦, 南暨台、琼,首尾延袤万馀里,非一人之力才、精神所能贯注,而形隔势禁,既无长驾远驭之方,亦开外重内轻之渐。其事可暂而不可久也。查泰西各国,外部、海部并设衙门于都城, 海部体制与他部相埒(同等)……且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詟敌情。鄙见外患如此其亟,时势必须变通。应请径设海部。
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 舍变法与用人, 别无下手之方。 伏愿我皇上顾念社稷生民之重, 时势艰危之极, 常存歆然不自足之怀,节省冗费,请求军实,造就人才,皆不必拘执常例,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於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请设海部兼筹海军》


左宗棠道:“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亦将无晏眠之日。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今之论海防者,以目前不遑专顾西域,且宜严守边界,不必急图进取,请以停撤之饷匀济海防;论塞防者,以俄人狡焉思逞,宜以全力注重西征,西北无虞,东南自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不同观点,归纳李鸿章的海防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生态农业是借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生态农业是1970年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阿尔布瑞奇提出。早在1990年,美国颁布的《污染预防法》中就对生态农业作出明确规定,还制定了配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标准。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开始了农业“绿色补贴”的试点,设置一些强制性的条件,对表现出色的农民除提供“绿色补贴”外还暂行减免农业所得税。美国拥有完善的生态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体系。1988年提出了“低投入持续农业计划LISA”,l990年又提出“高效持续农业计划HESA”,最早探索一种以环境保护为主攻目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农业生产体系。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现代农业在给人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危机:土壤侵蚀、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1984年,中国国务院颁布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l)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出发点,并归纳我国建立生态农业的特点。

2017-06-04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贵阳一中2017届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文综-历史试题
10 . 从古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法制进程在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

材料二   美国的宪法及不断发展完善的宪政才是美国其他一切发展的基础。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和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法律文件,美国宪法集中表现了美国人民的民族特性和美国人的政治智慧,它创立了……一系列宪政原则和制度,开辟了人类社会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历史新纪元。……美国宪法是美国人民对世界政治的最大贡献,是奉献给人类最宝贵财富,……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世界的民主进程。

——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

材料三   议会改革法案(1831年5月通过)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至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上涨至3.3%.……中等阶级的多数虽然还不掌权,但是获得了选举权。议席的重新分配可以视为一种对选举制度的修正,选举权的扩大不仅改变了社会等级制的旧原则,而且致力于把政治权利赋予新的社会阶层。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如何理解“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系列宪政原则和制度”指的是什么?概述美国1787年宪法对近现代世界的民主进程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议会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这一法案的颁布对英国当时哪一“新的社会阶层”最为有利?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
2016-12-12更新 | 429次组卷 | 21卷引用: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