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基本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朝防止地方割据的主要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述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2 . 古今中外无论何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都关系着国计民生,历来政府都重视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三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摘自《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材料四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有计划地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1930年,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人民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所制定的目标未能达到的原因。

(4)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借鉴了材料四中苏联的哪些做法?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时代的帝都北京是权力的象征,核心功能是国家政治管理。北京内城以皇城、紫禁城为中心,“分列八旗,拱卫皇居”,严禁经商、生产,维护皇权的权威,体现封建专制对社会秩序的安排。1900年之前,城市规划基本保持封建时代都城的原貌,落后于青岛、广州等城市,更落后于后来居上的上海。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中央公园是由清帝退位后社稷坛改建的,天安门广场的开放也是在1913年后。少得可怜的商业区难以适应发展需求。王府井大街毗邻使馆区,外交使节和侨民众多,附近又是达官显贵的住宅区,消费群体追求高档化和西洋化,使这里成为京城少数的商业街区。

——摘编自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

材料二   近代工业的出现使资金、技术、人才大量集中于城市,城市开始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转向以生产消费功能为主,经济上取得对周围农村的支配地位。近代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工商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商人、买办等构成城市新兴阶层。租界对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起着示范引导作用。上海英租界由领事召集选出董事会,下设工部局,工部局内设财政、税收、工程、警察等部门负责租界内的管理。这种运作机制颇似西方城市的行政制度。租界里的市政条例很多,如要求人车分道等,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租界影响华界,华界模仿租界,推动着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城市功能和结构的近代化,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建设开始注重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以官府、祭祀坛殿、寺庙为中心的布局被以商业街区为核心的格局代替,人们根据交通、生产、环境的因素设计城市。上海公共租界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开始兴建高标准的碎石马路,电报电话、照明系统、邮政系统得以建立。城市消费生活向开放、多元、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变迁。城市形成一种亦中亦西的具有半殖民地色彩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消费格局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化。人们在物质生活领域最先打破等级制,消费走向大众化、平民化。可以说西学东渐之下,观念的更新是人们消费变化的思想根源。

——摘编自田兵权《简议中国城市的近代转型》


(1)依据材料一概述晚清时期北京城市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北京城市近代化水平较低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摘编自《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2023-11-2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司马光知谏院以言事为职,开始了他为时五年的谏官生涯。改革科举考试是司马光进谏的重要方面,是其吏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宋承唐制,先考辞赋,后考其他。司马光在《论举选状》中明确提出,科举选人应以德行为先,其次是经术,再次是政事(政治见解),最后才是艺能(辞赋)。明经一科向来考五经、九经的背诵能力,所以一些擅长背书的人往往高中,有治国安邦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反而会落选。司马光主张多出一些分析性的考题,把明经一科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时的考官出题不求实际、只求奇巧,或离合句读,故相迷误;或取卷末经注字数,以为问目,使得百分之八九十的应试举人交白卷,偏离了科举取士的本意,而起了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反作用。司马光对这一现象给予了抨击,明确提出应重选命题官,用通经术、晓大义的人来命题。

——摘编自宋衍申《司马光知谏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科举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科举改革的主张。
2023-04-03更新 | 151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41年1月11日,周恩来得知皖南新四军在北移途中遭受国民党军队袭击。17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发布撤销新四军番号的通令,周恩来向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提出抗议,并打电话给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长何应钦,怒斥“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还连夜为《新华日报》写了“为江南死国者致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此外,周恩来还巧妙地拜会美、英、苏大使和特使,说明皖南事变的真相,设法通过斯诺、斯特朗等人将皖南事变的真相通过美国媒体告知世界。在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海外华人和社团的抗议声中,在国际压力之下,蒋介石不得不于1941年3月6日在国民参政会上表示:“今后将绝无剿共的军事行为发生。”随后,蒋介石两次约见周恩来,表示希望缓和两党关系。

-摘编自李传玺《周恩来与皖南事变真相对外披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针对皖南事变斗争策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恩来针对皖南事变斗争策略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末年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币制混乱问题,严重妨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为解决制钱制度“铸本不敷银价”而产生的“钱荒”问题,仿照“香港铜仙”自行开铸铜元,此后福建也开始仿铸。1902年,清政府谕令“沿江沿海各督抚筹款仿办”,各省积极响应。1905年,清政府成立户部造币总厂,在整顿货币、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从铜元问题入手,与各省展开了利权的集中斗争。但由于各地督抚势力过于强大,清廷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多年以来形成的“里轻外重”的局面,再加上各地仿铸成风,不顾流通中的实际需要,开铸之初的“铜元热”逐渐演变成“铜元灾”,从1908年开始,清政府下令“京、外各厂”一律“暂行停铸铜元数月”。此后,清政府提出的银本位制的币制改革方案也因各省的反复纠缠和财政困难而未能实施。

-摘编自李帝《清末新政财政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币制改革失败的后果。
2023-04-0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3月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武宗时期,朝政极度混乱,引起了明代社会严重危机,世宗嘉靖皇帝即位后,重用张璁对社会时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张璁把百官的次序排列为内阁→九卿→鉴司→守令,并明确了各自的权责;张璁深感科举之弊,要求考试文风“务要平实尔雅”,派遣京官主考各地乡试;倡行“三途并用”,强调用官不只是进士还有举人和贡生也要提拔使用,推行“内官外放”把京官调到地方锻炼。为了整治宦官、外戚鱼肉百姓,在全国清查贪污舞弊,至嘉靖九年,已查勘京畿勋戚庄田计5.7万余顷,其中2.6万余顷返还给业主,至嘉靖十年,浙江、两广、山西、四川等处的镇守太监因“贪纵害事”皆被裁革。与此同时,他还对赋役制度进行了改革,把田赋和徭役合起来,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张璁改革以最大限度扫除了百余年来的明代积弊,激发了明统治阶层的活力,遏制并扭转了国势日衰的趋势,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是对张璁变法的延续和深化。

——摘编自田澍《嘉靖革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张璁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璁变法的影响。
2022-10-19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等

材料二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读书识字的人增多,单靠抄书手写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印章与石刻、拓片的基础上,雕版印刷术出现了。印刷术发明之后,民间书籍的大量印制和低廉的销售价格,为全国范围内学校教育的推广和读书风气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它通过与科举取士的互动,推动了古代的政治文明建设和士人阶层的更替。同时,它还引发了宋代知识形态的根本变革,促进了“宋学”的崛起,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勃兴,书籍得以大量印行,这就大大地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完善,使它不仅在国内传播,而且借助于印刷术的力量远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和中亚等地方。

——摘编自李昕揆《雕版印刷术与宋代文化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及秦代文书形态的演进,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雕版印刷术能够发明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年来,国际法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国际法主体持续增加并日渐多元,国际法客体也不断扩大,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国家权利义务范围也并行扩展;另一方面,国际法体系“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以及“从整体性到分散性”的转变日趋明显。中国与战后国际法体系的互动始终是双向的,在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中国也以自身的能力和方式塑造着国际法体系。…中国推动国际法体系发展的具体路径应当是,通过从融入到参与、从主动到主导,最终实现从规则的“接受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转变。逐步引导改变不合时宜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推动构建新的国际法体系,在增进人类福祉的同时,有力维护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材料二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强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应当在变动的国际法体系和国际秩序中努力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再以“旁观者”而是以“融入者”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积极面对以前可能并不需要直面的问题。应当重视构建新的国际法体系,把中国的合理权益和主张上升为新的国际法规则,将中国价值、法治观念和法律思想注入新的国际法体系。与此同时,在关注国际法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国际法学者也应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形成一套成热的、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和增进中国诉求的国际法理论体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国际法发展中中国做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