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3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曾著有《风俗论》赞誉中国“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法国重农学派魁奈更认为“中国的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派,把文人奉为贵族”。一直到 1855年,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仍认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包括罗马帝国)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有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文官)的自由”,且“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有的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摘编自[英]汤因比等《展望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李鸿章在1864年就批评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建议“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需专设一科取士”,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要求“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光绪二十四年诏令“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1905年清政府再有诏书“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据[日]宫崎市定《科举史》、[美]艾尔曼《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改编

材料三

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 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根据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编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相关西方人士推崇科举制度的原因,论证科举制所具有的“(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基于政治、文化角度,归纳影响近代科举制命运的外部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时期课程设置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在思想层面的时代意义。
2024-03-09更新 | 122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通过低息贷款筹集资金支持农民购置电力设备,建设现代化用水体系,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将重点放在提供各项直接低息贷款建设农田基础设施上,同时提供价格补贴,维持和保障农场主的收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先后出台了《农村发展法》《农业与食品法》《农村发展政策法》等法规,涉及乡村的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水利管网、住房、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里根总统及其政府还提出了包括加强农村教育、建立地方信息机构、设立就业中心等内容的“乡村再生六点倡议”。农业部和州及地方政府相互配合,推动乡村制造业、服务业等新业态的发展,乡村多样化发展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乡村农业生产占比逐步降低,兼业化程度提升。20世纪90年代兴起城乡政策整合,政府通过政策的长期实施和不断优化,充分满足乡村发展的需求和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是该阶段乡村发展的政策重点。

——摘编自乔婷《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振兴经验及借鉴》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乡村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说明乡村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2024-04-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省级联测考试(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07年德国建立第一个旨在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起,截至目前德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涵盖主要行业与产业的标准起草组织。一战后,德国相继出台了《反对限制竞争法》《企业基本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能力,并适时进行修订。德国著名的伍尔特集团,自1945年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生产“螺丝”这一单一产品,其产品在很多领域是不可替代的。德国鼓励技术工人移民,在德国工作的技术“工匠”,享受永久居留权。德国“工匠”培育的最主要渠道是职业教育,有近80%的年轻人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而且职业教育几乎覆盖所有职业。德国工匠勤奋、严谨、有序、热情的工作态度无不体现着宗教追求,充满着理性精神的德国哲学,渗透着德意志民族内向、深沉和善于思辨的民族品格。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德国在机械、钢铁、电气、化工等领域打下深厚根基,“德国制造”声名显赫。

——摘编自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4年9月,英、俄、奥、普、法的全权代表会聚维也纳。法国提出,“恢复旧秩序”必须遵循“正统”原则,那些被法国革命推翻了的封建王权和制度都是“正统”的王朝,“恢复旧秩序”就是应该恢复这些“合法”的王权及其原有的旧疆界。这--原则得到大会的一致赞同,同时还决定把补偿原则作为大会的另一指导原则,即大国在瓜分小国领土时,如某一国要求未能得到满足,则可在其他的地方获得补偿。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返回巴黎。为了集中力量进行反拿破仑战争,英、奥、法、俄、普、西、葡以及瑞典八国于6月9日共同签署了《最后议定书》。《最后议定书》共121条,主要规定了欧洲版图的划分,以及明确欧洲各河流完全自由航行。议定书还有17项附件,内容涉及大国对海外领地的划分、呼吁各国停止奴隶买卖、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章程等。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

材料二 1919年1月18日,27个战胜国的代表云集法国巴黎,召开关于结束战争、安排世界新秩序的和平会议。由于美国和亚洲国家的出席,这次会议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全球范围内的构建战后秩序的国际关系会议。巴黎和会虽是处理战败国的“分赃会议”,但“俄罗斯问题”也引起和会的重视。和会批终签署的《凡尔赛和约》分为两部分,第一章是国际联盟盟约,余下部分为对德和约。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也纳会议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维也纳会议相比,巴黎和会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国际秩序的因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在华贸易发展的需要,1864年,英商投资创立汇丰银行。1868年,该行已被公认为“在中国最为重要的公司”。19世纪七八年代以后,汇丰银行一家买卖的外汇数额,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总额的60%-70%,其外汇买卖牌价成为中国外汇市场行情的准绳。从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债26笔,汇丰银行一家贷了17笔,占70.04%,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急先锋。1894年后,汇丰银行在承贷的外国银行中独占鳌头,并在每一笔对华贷款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存管等命脉。此外,汇丰银行营业即对外发行小额钞票,到1890年末,已达618万元,“与营业于东方各国之银行相比,则汇丰银行之兑换券流通数为最多”。

——摘编自姜建清、蒋立场《中国近代银行史》

材料二   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成立伊始,即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经募公债、代收税款、稳定货币发行。1915年中国银行试办外汇业务,后又增加外币贷款、经理政府外债等业务,与外国银行相抗衡。1928年后,中国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帮助经营困难的张裕酿酒公司、无锡荣氏申新纱厂渡过难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斥巨资扶助铁道、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支持内地经济振兴,率先发展农业贷款。抗战爆发后,恐慌蔓延,引发提存和抢购外汇风潮,中国银行为平衡汇市共投入英镑797万磅、美元1442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积极为国纾难,每年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线。

——摘编自宗良、孙雨心《百年中行金融报国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汇丰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表现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银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闵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7 .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子躬行勤政,可使“四夷”归服,而周边部族及诸国遣使朝贡,可体现王朝强盛的气象。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推行“怀柔远人”政策,周边诸国“思汉威德,咸乐内属”。唐代,大食、日本等向唐朝多次派遣使节,学习唐朝的制度与文化;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传播佛教文化,堪称中外和平文化交流的典范。明初,中央政府列出了周边十五国为不征之国。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更是宣示和平的远洋航行,郑和被奉为和平使者。中央王朝将“厚往薄来”理念推广至与周边部族、诸国的交往中,并长期作为维持朝贡体系的基础。在朝贡体系下,中央王朝与朝贡国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各朝贡国自由决定是否与中国往来。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许多保守的封建士大夫囿于“夷夏之大防”的传统观念,将西方列强以“夷狄”视之。郭嵩焘认为中国不仅在船炮机械等器物层面上落后于西方,而且在制度层面上也比西方落后,要与西方国家进行平等的交往。面对“眈眈环视之洋人”,他反对“不问国势之强弱,不察事理之是非,惟瞋目疾呼,责武士之一战,以图快愚人之心”;而要通过商战、和平谈判、外交斡旋等方式, “以条约为凭”、“谨守和约”,与西方列强据理力争。1876年,郭嵩焘成为近代中国的首任驻外使节。

——摘编自易永卿《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

材料三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有着怎样的外交行为模式,关键看该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理念。纵观当代中国外交史, “和平”是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它既源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也扎根于新中国近七十年的伟大外交实践。当代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也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指导着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摘编自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郭嵩焘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外交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说明“和平是当代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
2024-01-17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1925年12月)以后,党为实现苏维埃政权关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而展开了斗争。所有这些新任务,都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所应解决的。必须新建沙俄所没有的一系列工业部门,即建立新的机器制造厂、机床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化学工厂和冶金工厂,创立本国的发动机和电站设备的生产,增加金属和煤炭的开采量,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在苏联胜利所必需的。必须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即修建新的大炮制造厂、炮弹制造厂、飞机制造厂、坦克制造厂和机关枪制造厂,因为这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保卫苏联所必需的。必须建立拖拉机制造厂和现代化农业机器制造厂,将它们的产品供给农业,使千百万小的个体农户有可能过渡到集体农庄的大生产,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在农村胜利所必需的。这一切都是工业化政策所应做到的,因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就在于此。

——摘编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1928年,苏联的工程师仅约占工人总数的0.25%,且大都不掌握先进技术。苏联首先增加工厂艺徒学校,大力发展各种职业讲习所,以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等技术人才;其次,以工厂生存需求为指向对高等和中等技术学校加以改革,培养技术干部和领导干部。对老技术人员联共(布)采取了“粉碎积极暗害分子,分化中立分子,吸引忠顺分子”的政策,逐步把大部分旧技术人员团结争取过来……至1928年年底,苏联同欧美大公司签订了40 多项技术合同;部分欧美的先进工人也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到苏联帮助其工业化建设;苏联也选派一部分青年专家出国学习。

——摘编自梅春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联国家工业化政策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经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941760年这一时期,伦敦城中一系列金融业发展起来,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市场等。伦敦金融城的银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英格兰银行,它是拥有垄断特权的、唯一的参股银行公司;另一类是私人银行,它们主要提供贷款和票据贴现等业务,“向股票经纪人提供短期贷款,向各类工业家和商人提供不超过一年的短期贷款”。伦敦的私人银行与17世纪英格兰工商业和海外贸易不断发展有关。伦敦作为英格兰最大的港口城市,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与港口航运业务和附属行业相关的工作,因此,其城市职能的演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海外贸易的推动。

——摘编自范可媛《16941914年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和演变》

材料二   晚清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数实行股份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当时很多商业银行都效仿西方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其中,盛宣怀于1897年创办的中国第一家自办的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可以说完全是根据汇丰银行的模式效仿而来的。它是中国第一家“招集商股”“合力兴办”起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股方式与汇丰银行毫无区别,即先选聘总董、拟定银行章程、展开招股建行工作、在各通商口岸发布招股公告等。如通商银行成立时,最先核定总股本为500万两,但是由于当时募集不齐,所以先收半数250万两,其余部分直到1898年才收齐,另与户部商议并向其借款100万两。

——摘编自纪彦彬《中国的银行体系变迁研究(1840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94—1760年英国银行业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近代银行业发展的因素。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10 . 材料一 18 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首创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召集工人。根据韦奇伍德的指示,早晨5:45 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自己的事务和生产工序,所有工人均依据其从事不同工种分配在不同车间。共雇佣278名工..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工人进厂后,监工为工人分配任务,对那些准时上班者给予鼓励....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给予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予以停发工资。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近代工厂制兴起于18世纪70年代。1786年,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坍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厂,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 装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三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厂制给管理形式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3-10-24更新 | 304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