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通过解读“1850—1990年间美国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例变化曲线图”,进而对于该曲线图加以归纳概括,相对最为适切的结论是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自然资源是美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
B.科技革命、世界大战、移民政策是美国得以经济跨越发展的三大引擎
C.内在优势、国际局势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决定了美国经济的世界地位
D.美国经济经历了从世界工厂、金元帝国,到世界领先地位的过程
2019-09-1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2019-01-30更新 | 2753次组卷 | 32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16届高三3月分层月考历史试题(B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21911年间,法学家沈家本奉谕主持翻译西法、改造旧律、制定新律等方面事务。他认为:“申、韩(申不害和韩非)之学,以刻核(苛刻)为宗旨,恃威相劫,实专制之尤。泰西之学,以保护治安为宗旨,人人有自由之便利,人人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二者相衡,判然各别。”同时指出:“近今泰西政事,纯以法治,三权分立,互相维持”。


(1)材料一中的“申、韩之学”当指(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提炼并归纳材料一中“判然各别”的具体表现。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沈家本对中西方法律的认识有何疏漏?

材料二:在沈家本的主持下,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初成。据学者统计,其中关于“君臣之伦”的条款, 在旧律44个罪名中, 大约留下了10个,保留比例为23%。关于“父子之伦”的条款, 在旧律约33个罪名中, 大约保留了11个,保留比例为33%。关于“夫妇之伦”的条款, 旧律约有15个罪名, 新律正文全部取消。


(4)你如何看待沈家本的法学主张与实践?史论结合地说明你的观点。
2022-03-08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
问题
(1)下图反映了西周、秦朝、西汉、元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在空格处填写完整。
                                                                                                                                                                                         

西周                         秦朝                         西汉                              元朝


(2)结合上述图示与所学的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方式及其作用
2019-10-2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复兴高级中学2016年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海权意识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海上探索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朝贡关系的确立证明中原王朝的合法性。而朝贡贸易也并非以利润为导向,而是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依照“薄厚往”的原则进行,基本上可以说是经济利益单向输出(明清时期)在禁海政策的影响下,中国海洋活动发展逐渐偏离了正常轨道。海洋观的落后使中国对于海洋的认识始终没有达到西方近代海权的高度。

——摘编自刘小军《关于中国当代海权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84次,入侵舰艇1860多艘,入侵兵力47万人。严酷的现实给大清国带了强烈的思想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海权对中国的重要。魏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还出现了林福祥的《平海心筹》、严如煜的《洋防辑要》、李光建的《海防新编》和桂文灿的《海防要览》等一大批探讨海防问题的著作。清政府在海防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甚至一度建成一支在亚洲首屈一指的庞大舰队。

——摘编自《中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海洋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海权对中国的重要”的具体表现。
2019-09-0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西文化论战
“又《新青年》前几卷原也有几篇倡导一种人生的文章,陈仲甫先生并有其《人生真义》一文;又倡导赛恩斯、德谟克拉西、批评的精神之结果也会要随着引出一种人生。但我对此都不敢无条件赞成。因为那西洋人从来的人生态度到现在已经见出好多弊病,受了严重的批评,而他们还略不如拣择的要原盘拿过来。
……其实这两种精神完全是对的;只能为无批评无条件的承认;即我所谓对西方化要“全盘承受”。怎样引进这两种精神实在是当今所急的;否则,我们将永此不配谈人格,我们将永此不配谈学术。
……刘仁航先生等就以为大家不要争权夺利就平息了纷乱,而从佛教给人一服清凉散,就不复争权夺利,可以太平。这实在是最错误的见解,与事理真相适得其反,我们现在所用的政治制度是采自西洋,而西洋则自其人之向前争求态度而得生产的,但我们大多救国民还依然是数千年来旧态度,对于政治不闻不问,对于个人权利绝不要求,与这种制度根本不适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1)“西洋人从来的人生态度到现在已经见出好多弊端”,有哪些弊病?试举例说明。
(2)“这两种精神完全是对的”,“与这种制度根本不适合”,这里的“精神”与“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
(3)请归纳梁漱溟的主要观点。
2016-12-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7 .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空格填写。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
2016-11-18更新 | 4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历史卷

8 . 阅读材料: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古今国势,必先富而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钱。……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

9 . 仰望星空,探索世界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探索世界的脚步。

材料一   先秦时期,中国人观测星象,主要是为生活生产服务,往往只描述观测结果。商周时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利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保留下来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古希腊人带着超然的心态观察天象,试图探索宇宙的本质。公元前2世纪,天文学家希帕克斯利用天球的模型对星座进行观察,制订了一个不少于850 颗恒星的星表。这是西方第一个星表。他还编制了太阳月亮运动位置表,能够预报日食和月食。

——摘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3》

材料二   从中世纪到17世纪,欧洲知识界一直存在着对“自然”这一“神秘力量”的认识和掌控,如有巫术、炼金术、占星术等等荒诞不经的方法参与对自然世界的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革命彰显了理性的价值,破除了迷信和盲从,推动了科学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对自然规律的重大发现激起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摘编自舒国滢《论近代自然科学对法学的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人类探索宇宙大事记

时间事件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人类第一次飞上太空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在月球着陆
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20 世纪后期以美国、俄罗斯为首,欧洲、日本等参与组建国际空间站
2019年——2022年中国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天问一号”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空间站技术领先世界,期待不同层级的国际合作;“羲和”逐日带领中国步入“探日时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与希腊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异同。
(2)据材料二,人类对“自然”这一“神秘力量”的认知和掌控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科学革命对人类探索世界有何作用?
(3)下列选项中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探索宇宙”的时代背景叙述正确的是(     
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C.美苏争霸,将竞争范围扩展到外太空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政策保障和物质基础
E.“羲和”逐日带领中国步入“探日时代”
(4)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一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4-03-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综合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仅是福祉?ChatGPT 的问世再次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材料一   人类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发展

材料二   两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


材料三   英(左柱)、中、美(右柱)工业生产占全世界比重的变化


——(瑞士)贝洛赫《1750—1980年国际工业化水平》

材料四   中国人感觉到遭逢旷古未有的变局,实自鸦片战争以来。其中又当分为两期:自五口通商以来,为我国饱受外国压迫的时代。从革命运动发生以来,则为我国受外力压迫而起反应的时代。……不论是中国人、外国人,大多数都说中国人进步迟缓,这是蔑视了历史上社会进化的规律,其实以中国之大,文化根柢的深厚,内地偏僻之处和现代的新文化接触的少,仅仅一百年,而能有如此的成绩,也不算坏了。

——吕思勉《中国民族精神发展之我见》(1940)


(1)将材料一的内容补充完整。
(2)观察上述历史地图,简述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概况。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左柱)、中、美(右柱)工业生产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科技革命的影响?
2023-09-24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