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世纪末中国遭遇西方列强豆剖瓜分的关键时刻,冯子材无疑是一位不辱使命战功卓著的军事家、目光远大富有建树的政治家。作为军事家,他凭借其独步于时代的战略战术,指挥取得大败法军的镇南关大捷,一改近代以来对外战争失败后赔款割地的屈辱历史;他以出生入死的牺牲精神,将粤、桂、滇三省内外匪患悉数清剿,不仅挫败了英法列强乱中取利、浑水摸鱼的险恶图谋,而且实现了上述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稳定。作为政治家,他关注中越勘界谈判,他以强烈的海权意识,超前的战略眼光,为维护祖国权益进行针锋相对的抗争;他以知微见著的政治敏感,深谋远虑的军政举措与正本清源的综合治理,不仅粉碎了法国侵略者企图从海路入侵中国的阴谋,“使数千年来衣冠不到之地”的海南岛,“一旦可隶版图”。他身为武官锲而不舍不计利害地与破坏边疆安定的贪官污吏作坚决的斗争。其刚直不阿的人品,公忠体国的情怀和宁折不弯的勇气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蒋金晖《近代边疆危机视域下冯子材的历史地位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冯子材的主要历史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子材所体现的优秀品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钱伟长(19122010年),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钱伟长长期从事力学研究,在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和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参与创建了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招收了中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他还开创了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系列学术会议,开辟了理论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钱伟长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应用数学与力学论文集》(1980年)等共约300余万字,还担任5种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和一些国内学术刊物的顾问,创办了《应用数学和力学》刊物,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著有《广义变分原理》(1985年)等,合著有《弹性力学》等。钱伟长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称为“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摘编自邓艳玲《“力学之父”钱伟长》


(1)根据材料,概括钱伟长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伟长取得成就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后期因战乱,居民流动,官府为了税收已不再分土著客户,元和十五年(820年)即敕"自今以后,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率”。也就是把客户改为朝廷的编户,以便成为朝廷的纳税对象。客户原先是指外来户的内涵也逐渐消失,而”浮客”“牛客”“小客”等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主户则是指有常产主要是有田产的民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后期户籍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代后期户籍制改芇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东京由地方性的政治中心发展成为封建国家的首都,它的建设当然受到政治功能的支配,比如三套重城、皇城居中的格局、以及部分官署和礼制建筑的布局定位等。伴随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域经济、文化功能增强,经济功能在都城形态上发生作用的力度加大,东京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是坊墙、市墙被打破,灵活、开放型的街市代替了封闭型的坊市。东京街市制的都城新形态,它向统治者心目中理想的城市形态模式发起了强烈的挑战,由此影响了城市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实用的功能主义和商业利益的市场原则上升到重要地位。它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街市形态的序幕,并孕育了某些近代化城市形态的萌芽。

——摘编自李瑞《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东京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东京城市发展的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牵制权力的制度要说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

——摘编自《中国古代反腐败的三种方法》

材料二历来的统治者都说要反贪,但是在专制制度下往往成效不彰,清帝国更是如此。原因如下。第一,有些行贿受贿活动已成为官场习惯,人人如此。第二……“近日言官卖折之风甚火。……大抵皆以贿陈奏者也。……明言官多争意气,今朝言官多因贿赂,可耻之甚!”……第三,没有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它们都不过是行政系统的附属物。……第四,社会生活没有民主化,民众维护自己权益的现代公民意识没有形成,也没有独立的新闻舆论监督。

——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材料三1889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该法特别禁止公共机构的任何人员收受或者要求收受任何形式的礼物、贷款、费用、酬劳或利益。l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规定的范围包括公共机构本身。在英国,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司法机关可以通过法院判决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英国反腐机制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实例进行佐证。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反贪成效不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反腐败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0-10-2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历代王朝大都致力于我国疆域的开拓与维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由东北至西南沿海疆设置了十六个郡。

为了防止关东六国的复燃,秦始皇剪灭六国之后,数次东巡海疆,公元前212年,立石于朐界(今江苏连云港市),把这里看作秦的东大门。

西汉时,临海的刺史部有5个,临海的郡多达21个。包括番禺(今广州),东冶(今福州),钱塘(今杭州)、临淄等。汉武帝也多次巡狩海疆。

——摘自安京《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

材料二   明建国后,封锁海疆,“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朝贡贸易是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与明朝廷有朝贡关系的国家,允许前来通海互市,双方以“贡”与“赐”的关系交换物品,明政府特设市舶提举司负责接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务。从1368年开始,明朝在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山东、辽东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1553年开始,戚继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倭斗争。

——摘自李国强、刘俊珂《挑战与变调——明代海疆政策探论》


(1)指出材料一中秦汉时期维护海疆的举措,并概括其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以来海疆形势的新变化,并简要评价明朝的海疆政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方志敏(1899-1935年)在学生时代,即加入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国民革命时期领导江西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苏维埃政权,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中国红军;193411月亲率北上抗日先遣队,牵制强大的敌军,直到英勇牺牲。凡是有群众的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一个具有无限毅力的行动家的足迹,在每个城市里,在每个穷乡僻壤里,在敌军兵士群众中,他都做过革命的鼓动工作。他总是与群众在一起,总是在群众前面。这就是我们民族英雄方志敏”。在国民党庆祝生擒“方匪”大会上,方志敏气魄昂然,使观众表示无限敬仰、无限之尊敬及同情;当反动派威逼利诱时,方志敏态度非常强硬,坚决表示‘头可断而志不可摇’,至死都没有动摇。”方志敏牺牲后,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海内外掀起了一个宣传方志敏“抗日民族英雄”形象的高潮,对抗战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时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万振凡、何爽《抗战爆发前后方志敏“抗日民族英雄”形象在国内外的传播》


(1)根据材料概括方志敏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宣传方志敏“抗日民族英雄"形象的重大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三   1949年9月,《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民族关系列为第六大关系,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为了胜利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一定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团结。”2009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

——摘编自肖锐《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的主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政策的主线,并说明围绕这一主线新中国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图片,回答问题: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如下图所示)



(1)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2)三次巨变伴随着三代伟人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他们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试概括三位伟人向外国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和最终结果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