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天下观”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把中原王朝看做“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更非一个种族疆域”。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和城邦政治孕育了古希腊人朴素的世界主义观念,斯多噶派最先提出了“世界大同主义”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言:“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

——摘编自侯毅、吴昊《论中国“天下观”与西方“世界主义”》

材料二

时间

霸权更迭

1617世纪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
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英国取代荷兰霸主地位,随后又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

二战结束后

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
21世纪以来,全球社会的发展“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材料三   新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对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前后10年,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认清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王力、黄莺《60年中国之“世界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天下观”异同,并分析其观念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近代以来海上霸权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霸权演变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纪之交的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深远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于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盖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雷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1071),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并指出其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相比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023-04-07更新 | 1822次组卷 | 1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东部沿海浴江地区的工厂、学校、人口及各种机关向西部后方迁移。这场大西迁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材料一 1933年,约30万件的故宫文物由北平运往上海。1936年12月,变从上海迁转南京。1937年8月,故宫文物事令分三路紧急西迁,经过期北、湖南、河南、陕西、广西等省,辗转万里,于1939年先后到达贵州、四川,并安善保存到抗战胜利。

——摘编自段勇《国宝大迁徙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战》

材料二 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各地学校和研究所的迁建工作。1938年2月,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师生穿越崇山峻岭,行程3500里,迁往昆明。学校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年间,西南联大关毕业了3882名学生,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

——摘编自宫炳成《略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高校的内迁》

材料三 2.平春。随着国民政府的西机,源源不断的人流涌入宜昌,向四川搬迁的各种大型设备,军工物资、文物等也先后运到宜昌,等候换载入川。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惟有走长江。更为严峻的是,自10月下旬起,长江上游只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可供较大轮船航行。在这紧要关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调集公司的资金、船只和人员,在短短40天内,运送了人员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之后,西南地区很快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摘编自晓真《中国抗战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文物迁移期间国内时局发生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大西迁以西南地区为目的地的理由,并归纳大西迁克服的主要困难。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大西迁的历史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杭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

——摘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根据材料一,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解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帷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遥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摘编自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从》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并概述其组织形式。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唐朝中央官制运行方式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2022-11-26更新 | 40次组卷 | 2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亚东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三模历史试卷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初叶,日本民间就出现了法西斯活动。20世纪20年代,“国本社”“一夕会”等120多个千奇百怪的法西斯组织充斥了日本社会,到1936年法西斯组织已增至500多个。1929年,随着经济危机不断深化,政党体制的政权无法扭转经济危机,加之军部势力与各种法西斯组织的结合,使日本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与“协调外交”走到了尽头。1936年3月广田内阁成立,法西斯政权在日本确立下来。到1936年时,日本军费已经比1931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占到国民总产值的47%。军工生产急剧膨胀,坦克部队、机械化部队和化学武器部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日本开始全面扩军备战,并确立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伺机南进的扩张战略。1936年,日本先后与法西斯德国、意大利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反动的国际法西斯集团。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归纳日本法西斯政权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嘉庚(1874-1961)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894年,陈嘉庚就已开始在家乡厦门集中建立惕斋学塾。他所创办的学校,纵的方面包括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到大学;横的方面包括普通中学、师范、中专、大专。就地域而言,他主张“大学生不分省”,从国外归来的侨生一视同仁。民国初期,他就指出:“今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民心耳”。他认识到“概民智未启,则共和之基础终无由巩固。”他曾说:“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细”,陈嘉庚久居南洋,发现南洋华侨约1200万,其中不懂祖国文化已经“外化”的就有50万,这让他忧心不已。

据统计,1904年到1931年间,他的总支出共1321万元,其中捐款各类学校教育费就占837万元,加上办学利息380万元,占总支出的92%。据统计,他一生中捐献的教育经费总数达1200万元,相当于他的实业全盛时期的全部不动产。

——方式光《论陈嘉庚教育思想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陈嘉庚办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嘉庚办学的原因。

2019-03-13更新 | 106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
材料
春秋及其以前,普通家庭亦有正夫、余夫之别。正夫从行投则为正徒,从军则为正卒,正夫实即小家长,余夫即在正夫之外的到达一定年龄而又不独立门户的诸子弟。在宗法制下,宗子继承产业。余子弟靠长兄过活,也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心理。在宗法大家破坏之后,有些子弟,甚或一般庶民之家子弟仍乐游散而不治室屋。此类人往往成为政府所打击的对象。商软变法改革家庭组织制度,一方面细析家庭,使子弟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对不分异之家的“余子“要括出而令其与正夫同等服役,即所谓“均出余子之使令”。对于有特权者,要“高其解舍”的标准。使“余子不游事”以避役。秦于授田征役中本无正夫、余夫之别,而是同一标准,均列为编户齐民。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都简单化了。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指出材料反映的秦家庭形式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商鞅变法中促进这种变化的举措。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积极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朱元璋为地方官制定了《到任须知》,对县官的职责作了详细规定,其中包括:养济院孤老若干;见在狱囚若干,已完未完;本衙门吏典若干;各房吏典不许挪移管事,违者处斩;承行事务已完若干,已施行未完若干,未施行若干;所属境内仓场库务若干,支用若干;会计粮储,每岁所收官民税粮若干;鱼湖几处,岁课若干,备开各湖多少;金银(矿)场分若干,坐落何山川,所在若干;近海郡邑煮海(盐)场分若干;邑内及乡村官房舍,有正有厢若干;耆宿几何,贤否若干;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境内若干,各开;境内有学无学,儒者若干;境内把持公私,起词讼者有几,明注姓氏;好闲不务生理,异先贤之教者有几;本衙门及所属该设将禁弓兵人等若干,各报数目;境内士人在朝为官,作非犯法,黜罢在闲者几人,至死罪者几人。

——摘编自张献忠、崔文明《明代县域治理的实践与困境》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县官的职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初中央对县官职责的规定。
2024-05-30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最后一卷文综考试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