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17月,在苏共中央的建议下,朝鲜战争的交战各方开始进行朝鲜停战谈判。经过战场和谈判桌上的反复较量,19537月,中、朝同美国达成《朝鲜停战协议》,这是朝鲜问题摆脱僵局的关键。1954年,中,苏、美等国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关于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外国武装从朝鲜撤走问题,与会各方展开激烈斗争。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于美国的阻扰,会议未能就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选修三·教师用书》

材料二   2005919日,中、朝、美、韩、俄、日在北京通过《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即“9-19共同声明”,为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确立了基本框架,成为六方会谈的一个“里程碑”式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六方一致重申,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六方会谈的目标。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美韩就朝鲜的安全关切作出承诺: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韩方重申其不运入、不部署核武器的承诺,并确认在韩国领土上没有核武器。朝方声明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其他各方对此表示尊重。

二、六方承诺,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相互关系。朝美、朝日承诺,将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三、六方承诺促进能源、贸易及投资领域的经济合作。中、日、韩、俄、美愿向朝提供能源援助。

四、六方承诺,共同致力于东北亚地区持久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政府解决朝鲜问题方式上的变化和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9.19共同声明”的特点及意义。
2021-09-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赋繁役重,官吏贪求……为此唐太宗指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而且)在律,正赃唯有六色: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明朝《大诰》中规定“不枉法者”被凌迟、枭首者极多,朱元璋还敕谕刑部)官吏受赃者,并罪通贿之人,徒其家于边,著为令。

——摘编自《唐律疏议·名例律X贞观政要以大明律》等

材料二 英、美是率先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两国的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扃化现象的泛滥,随着腐化现象的日益严重直至达到腐败的程度。在英国,整个18世纪腐败现象都很严重,并在19世纪前期进入了高峰期。美国从18世纪到19世纪80年代将近100年间,腐败猖獗。其间,随着两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工人阶级政治参与的实现,英国在进入19世纪后,美国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先后出现了以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改革社会运动,并成为推动政府进行改革的强大力量。在压力下,英、美两国的此番改革涉及广泛的政治领域,主要集中在选举制度、政治领导体制、人事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改革颇有成效。例如:美国的选举提名制度、英国的反对党制度、两国的现代公务员制度等都是这一时期体制改革的产物。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肩败现象开始衰退。

——摘编自姜跃《国外廉政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美等国腐败现象出现的背景,归纳其主要举措。
(3)从上述材料可得出什么启示?
2021-09-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16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文澜 (1893-1969),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1913 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受业于著名学者黄侃、陈汉章和刘师培。1939 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到达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由范文澜负责编写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中国通史。编著工作从1940年8月开始,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范文澜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发愤写作。1943年,《中国通史简编》出版,共56万字。《中国通史简编》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代表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提出了大量新鲜的论断;内容丰富,重视把握和揭示各个时代的特点,善于抓住历史演进中的新因素,新动向;在叙述上,脉络清晰,上下、中外贯通。它的完成,标志着中国通史的编撰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摘编自陈其泰《范文澜:承章黄衣钵扬马列学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澜编撰《中国通史简编》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通史简编》的特点。
2021-05-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为田开阡陌封疆,……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1)据材料,分别归纳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其共同作用。
(2)材料二中受露田指均田制,为了保持土地的肥力实行休耕,还鼓励到地多人少的地方开荒。据材料归纳两次改革内容的共同点。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以下是反映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竹枝词: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注:“爱皮西地”即ABCD)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眼中上海在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简要说明中国近代城市与古代市镇的兴起有何不同。
2016-11-27更新 | 3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贵州遵义航天高中高三上期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6 . 材料一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因天地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摘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王安石认为,要解决兵多而弱、财富而贫这两大严重问题,必须变法革新。王安石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方略和改革措施,于公元1059年以《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进献朝廷。他指出当时存在的问题是内治不清,外困夷狄,财力困穷,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思想禁锢,人才缺乏;制禄太薄,不足以养,迫使官员廉耻日毁,贪污盛行;再加上风俗大坏,以奢为荣,以俭为耻,又不得理财之道。针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开源与开放的理财之道,择将治军的强兵之方,制定以先王之道取代陈腐的儒术、专以经术取士的科举改革、实施青苗法的经济改革等一整套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用现在的话来说,既深思熟虑地进行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全面推进改革。
——李锡炎《解读王安石变法:摸石头过河,全面推进》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的理财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茶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近代中外商品文化交流中,茶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材料   顺治十八年,达赖喇嘛主动向中央政府请求西藏输送马匹以换取茶叶。乾隆十一年,甘肃巡抚黄廷桂向皇帝上奏,甘肃番、民错处,惟茶是赖。番、民都用粮食来换取茶叶,这极大地充实了地方财政。同时清政府也以边疆地区是否恭顺与边茶贸易挂钩。在外贸方面,茶叶成为清朝吸纳白银、抵御外国商品倾销、保持贸易顺差的有力武器。

18世纪末,在一百年的时间里,英国进口茶叶从6吨达到了11000吨,茶叶从贵族走向平民,迅速取代了酒类,成为国民饮品。大量的茶叶消费需求导致英国茶叶走私严重,同时对华贸易出现严重赤字。

清代中后期形成了三个最大的茶叶出口地:汉口的砖茶多流向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俄罗斯;上海出口的红、绿茶销往欧洲、美国;福州出口的茶叶多是销往南洋群岛和南美洲。

——摘编自罗伊·莫克塞姆《茶、嗜好、开拓与帝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清朝茶叶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当时茶叶贸易的重要影响。
2024-05-0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对苏联的贸易管制政策可以追溯到苏俄革命时期……30年代美国承认苏联并给予最惠国待遇,美苏经济关系理应得到顺利发展。然而苏联在战争危机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谋求自保,使美国不愿意积极推动美苏经济关系的发展。美苏经济关系的“蜜月”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度过的。战后苏联把经济复兴资金的来源,寄托在战败国的战争赔偿和美国的经济复兴援助上。美国却完全堵死了向苏联继续提供租借物资援助和经济复兴贷款的大门,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战争赔偿乃至德国重建政策的方向。苏联在战后经济复兴问题上越得不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在德国战争赔偿问题上与美国的对立越深化。美苏双方都重新估价对方的战略意图,走向全面对抗。美国对苏贸易政策也逐渐从自由多边贸易向贸易管制方向转变。

——摘编自崔丕《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材料二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过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封锁及武器的禁运……1949年美国国会出台了《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这是美国采取对中国武器禁运政策的开始,也是西方国家对华禁运的滥觞。19491122日,美国又同英国、法国等一些国家举行秘密会议,成立了一个不公开的组织——“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战略性物资和技术,而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尤其严格……90年代中国开始与以色列接触寻求引进预警机等先进武器装备、寻求在无人机等领域进行合作等。美国大加阻拦并施加压力,迫使以色列有关公司中止与中国签署合同。在美国眼里“中国”与“军事”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与“军事”联系起来。这是美国封锁中国的一个生动写照。

——摘编自韩旭东《美国对华技术封锁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扼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中国打破其封锁的主要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国交往的认识。
2024-01-02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新名词在20世纪初颇为流行。1903年上海《大陆报》刊登了新名词诗歌,随即被《新世界小说报》等报刊效仿。同年,20岁的常州人吕思勉言:“为文喜学龚定庵,又读梁任公先生之文,慕效之,诗文皆喜用新名。”1904年,张之洞《学堂歌》使用了诸如体育、卫生、公德、科学、权利、自由、民权等新名词;尽管张之洞在使用其中某些词时,不乏批评谴责之意。风气所趋,很多官员在奏章及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新名词装点门面,即严复所谓“笃旧诸公近稍知西学,无往不论自由,无书不主民权”。190998日,天津《大公报》刊出一则时人抵制外国商品的报道,言驻京某国公使请求出面干预,清廷官员回以“此次风潮亦我国人民自由之行动,官场无法干预”。其实在1900年后,随着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渐多,翻译事业大盛,加之受到梁启超影响,宣传新学的报刊也日益增多,致使来自“译本书、时报纸”中的新名词越发丰富,弥漫于各种文类中。

——摘编自张仲民《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

材料二   今者译本之流行,报章之传布,上至于奏定之章程,钦颁之谕旨,所用新名词既数见不鲜,又乌得从而禁之?……且谋教育之普及,不能不设学堂,设学堂不能不教科学,教科学不能不用新名词。

——摘编自《教育杂志》第7期(190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名词流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名词流行的历史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当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只是那时还处在萌芽时期。典当业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杭城风俗……且如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着,皆有等差。……质库(当铺)掌事,襄巾着皂衫角带。”《澹庵集》中记录到:四川僧人宝觉图迟大师在修茸寺院后,“又以钱二十万为所谓长生钱”……由此可见,在宋代官办和民办当铺已经颜为发达的情况下,寺院的当铺经营活动也十分活跃。在宋代,能到当铺进行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银珠玉外,有时甚至包括奴婢、牛马等,劳动人民也以生活用品作抵押,并出现以谷物抵押换钱的“谷典”。

——摘编自《中国古代金融与商业》

材料二   北京典当业,乃旧式商店之典型,为各业冠,惟自逊清末叶迄今,典当业日趋衰落……按光绪庚子以前,统计北京当业共210余家,迨民国元年壬子兵变以后,则一落为170余家,……目下全市仅存有87家……考其衰落原因,可分为数端……光绪二十三年,户部以当商取利较厚,税额犹轻,因奏准自是年起,每年当税每家自五两增至五十两。迨民国三年,财政部以典当为大宗营业,又有厘订当税,加重征收之举、较昔加倍。……北京典当,率以十八个月为满期,盖当物在未满期以前,典当又不能自由处分也……典当期满,货物积压至56月,向来值在数千元者,今值数百元而已。……故时至今日,典当业实有从速改善之必要。

——摘编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北京典当业之概况》(1940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典当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典当业为何衰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