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司马光知谏院以言事为职,开始了他为时五年的谏官生涯。改革科举考试是司马光进谏的重要方面,是其吏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宋承唐制,先考辞赋,后考其他。司马光在《论举选状》中明确提出,科举选人应以德行为先,其次是经术,再次是政事(政治见解),最后才是艺能(辞赋)。明经一科向来考五经、九经的背诵能力,所以一些擅长背书的人往往高中,有治国安邦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反而会落选。司马光主张多出一些分析性的考题,把明经一科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时的考官出题不求实际、只求奇巧,或离合句读,故相迷误;或取卷末经注字数,以为问目,使得百分之八九十的应试举人交白卷,偏离了科举取士的本意,而起了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反作用。司马光对这一现象给予了抨击,明确提出应重选命题官,用通经术、晓大义的人来命题。

——摘编自宋衍申《司马光知谏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科举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科举改革的主张。
2023-04-03更新 | 151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随着火车头和汽轮的发明,英国很快就把交通建设重点转移到建立铁路网和近代化海洋运输网上,英国利用自己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前,英国主要是构筑国内铁路网,之后便把构筑殖民地铁路网作为重点。19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建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条铁路,接着掀起了修筑铁路的热潮,19世纪30年代后,又转移到建筑铁路干线上来。1825年,英国汽轮“企业号”航行到印度,从此汽轮逐步被广泛采用。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出现了建立近代化海洋运输网的热潮。1840年起,英国建立了一系列专业化的巨型航运公司,当时与主干航线联结的还有无数条支航线,组成了像蜘蛛网一样的全球海洋运输网。

-摘编自张天《论英国近代化全球交通运输网的建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沿江城市中人们的出行活动增多,通商城市的近代交通工具率先发展起来。起初是原有的轿子和独轮小车等代步工具数量大增,之后,人力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获得巨大发展。1874年,《申报》报道:“东洋来之顺利小车,沪上依式置造者已多,租界共约有一千有零。”民国以后,自行车不仅在大城市普及,而且也在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日渐普及。半机械化的西式马车、人力车、自行车,以及机械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给广大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流动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经济文化效应。

-摘编自熊林《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与近代思想的普及》

材料三   现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环境因素

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内部机遇内部挑战外部机遇外部挑战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交通结构不合理运输需求持续旺盛资源因素制约加剧
行业开放程度高运输效率不高科技进步支撑保障环保要求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优先发展的共识综合运输体系要求较高
交通发展新思路不
断深化
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
求有差距
交通先导性作用进一步
突出
交通消费方式发生重大
变化

-摘编自周伟《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国交通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英近代交通发展的不同及两国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共同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看法。
2023-04-02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3月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3 . 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思潮。留美学者任鸿隽说:“一国国政之整紊,与人民生计之苦乐,与科学家之数成正比。”蔡元培在回复任鸿隽的信函中明确指出:“欲救吾民族之沦胥,提倡科学为关键。”这说明科学教育思潮(     
A.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历史潮流
C.源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旨在推动民主与科学的普及
2023-04-0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3月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末年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币制混乱问题,严重妨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为解决制钱制度“铸本不敷银价”而产生的“钱荒”问题,仿照“香港铜仙”自行开铸铜元,此后福建也开始仿铸。1902年,清政府谕令“沿江沿海各督抚筹款仿办”,各省积极响应。1905年,清政府成立户部造币总厂,在整顿货币、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从铜元问题入手,与各省展开了利权的集中斗争。但由于各地督抚势力过于强大,清廷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多年以来形成的“里轻外重”的局面,再加上各地仿铸成风,不顾流通中的实际需要,开铸之初的“铜元热”逐渐演变成“铜元灾”,从1908年开始,清政府下令“京、外各厂”一律“暂行停铸铜元数月”。此后,清政府提出的银本位制的币制改革方案也因各省的反复纠缠和财政困难而未能实施。

-摘编自李帝《清末新政财政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币制改革失败的后果。
2023-04-0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3月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便实行严禁鸦片输入的政策,在太平军占领的范围内,出现了“吃水烟、鸦片者,一人俱无”的情景。鸦片销路的壅滞,直接影响鸦片的进口。1862年,太平军占领宁波后不久,怡和洋行支行的头目就惊叹这里连一箱鸦片都卖不出去。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B.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步伐
C.打击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D.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023-04-0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3月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6 . 天命是周王室政治权力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是天子驭下的强有力工具。春秋时期,天命不再是周天子的专属品,各路诸侯也开始将上天代理人这一角色加到自己的身上。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A.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B.周王丧失共主的地位
C.政治权力下移的趋势D.敬天法祖观念的强化
2023-04-01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3月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7 . 1964年,77个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给予更优惠的关税待遇。经多次磋商,1968年3月,联合国第二届贸易和发展会议通过了《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至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及半制成品予以优惠进口或免税进口》的决议,并成立优惠问题非凡委员会。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出加快的趋势B.发展中国家利用优势互补实现振兴
C.联合国积极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D.世界贸易体系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2023-04-01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3月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19世纪初以来,英俄两国就因殖民地问题而矛盾尖锐,进行了接近一个世纪的“大博弈”。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同时国内也爆发革命。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受挫,遂将主要扩张方向转向巴尔千和中东地区,但早已力不从心。此时,德国在奥斯曼和波斯积极扩张势力,这引起了俄国的警惕。与此同时,德国不断扩充海军的行为也激怒了英国,迫使英国在签订《英法协定》后继续寻找新的盟友。1906年,波斯爆发了立宪革命,反英反俄情绪高涨。英俄两国为保住既得利益,加快了谈判步伐。1907年,两国签订《英俄协定》,在未经当事国同意的情况下,划分了两国在中亚、波斯和中国的势力范围。《英俄协定》的签订使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由争夺变为合作,波斯和中国受到英俄的共同宰割。英俄协定加上之前的法俄协定、英法协定,使协约国军事集团最终形成,欧洲离战争更近了一步。

——摘编自赵悠然《1907年<英俄协定>与英俄两国在波斯的争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俄协定》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俄协定》签订的影响。
2023-04-0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3月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宋史·王淮传》记载,“初,朱熹为浙东提举,劾知台州唐仲友。淮(宰相)素善仲友,不喜熹,乃擢陈贾为监察御史,俾上疏言:“近日道学假名济伪之弊,请诏痛革之。’”由此,庆元年间,理学被视为伪学而遭禁。这说明理学遭禁是因为(     
A.官僚昏庸腐败B.朝廷内部党争C.理学自身缺陷D.道家地位较高
2023-04-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3月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41年1月11日,周恩来得知皖南新四军在北移途中遭受国民党军队袭击。17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发布撤销新四军番号的通令,周恩来向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提出抗议,并打电话给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长何应钦,怒斥“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还连夜为《新华日报》写了“为江南死国者致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此外,周恩来还巧妙地拜会美、英、苏大使和特使,说明皖南事变的真相,设法通过斯诺、斯特朗等人将皖南事变的真相通过美国媒体告知世界。在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海外华人和社团的抗议声中,在国际压力之下,蒋介石不得不于1941年3月6日在国民参政会上表示:“今后将绝无剿共的军事行为发生。”随后,蒋介石两次约见周恩来,表示希望缓和两党关系。

-摘编自李传玺《周恩来与皖南事变真相对外披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针对皖南事变斗争策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恩来针对皖南事变斗争策略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