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69 道试题
1 . 自1848年之后,全世界的移民数量急剧增长。截至二战全面爆发之时,已有超过5500万人迁入美洲,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移民。这些移民使(     
A.美洲大陆得到初步开发B.混血人口成为当地主流
C.印第安文化影响力减弱D.美洲居民得以和睦相处
昨日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2 . 土地是古代雅典人财富的主要形式,所以梭伦改革衡量财富的标准是根据人们从土地上所得的谷物、油、酒等收入;且农民也是城市居民,从公元前403--公元前402年,雅典四分之三的公民是农民。据此可以推知(       
A.农业是古代雅典城邦发展的基础B.古代雅典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古雅典城有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D.梭伦改革增强了城邦的经济功能
3 . 西汉时的“乳舍”是服务于妊娠女子生产的专用公共设施。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义》中记载有一例关于“富室”“兄弟同居”,两妇皆怀孕而“同到乳舍”生产并引起“争讼”的故事。由此可见,汉代(     
A.百姓就医比较方便B.政府重视社会救济
C.医疗纠纷事件较多D.已有公共医疗设施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1世纪第3个10年,全球科技竞争在地球各个角落蔓延。对此,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了密集出台科技战略,全力提升自身实力与强化西方价值观联盟,对竞争对手发动“高科技冷战”等措施。这些措施(       
A.促进了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B.提升了西方国家形象与地位
C.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D.巩固了发达国家的固有优势
7日内更新 | 6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17世纪的西班牙,人们会随着各自口味偏好不断改良巧克力的配方,以增添各种风味。17世纪中期的英国,只要经过授权的咖啡店或茶馆都可以提供可可饮品,任何人都可以购买这种饮料。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A.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B.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C.百姓生活必需品丰富D.食物生产能力提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7 . 冷战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美国人需要一个敌国,以给外交政策带来焦点和连续性。为了营造一个“民主的世界”,美国有义务去推进民主,扩大自由市场。上述对抗思维出现主要是因为(       
A.美国把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参照系
B.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具有世界性
C.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恐怖主义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8 . 1857年,加拿大立法机关制定法案规定:放弃本民族文化和身份的印第安人可以获取公民权。但此后的十年间,仅有一名印第安人获得选举权。于是,更多强制性措施相继出台打压印第安人文化。这种现象在其他西方国家也比较普遍。这说明(     
A.文化趋同是公民权实现的前提B.工业革命逐步消解民族矛盾
C.武装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D.民族主义影响了法律的演化
7日内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清源学校2024届高三6月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表关于“杯酒释兵权”故事的不同记载,对此合理解释是(     
记载来源作者经历重大事件故事演变情况
丁谓(966—1037年)《丁晋公谈录》赵光义北伐失败赵普奏“石守信、王审琦皆不可令主兵”,太祖悟而从之。
王曾(978—1038年)《王文正公笔录》杨家将北伐失败,澶渊之盟太祖召“守信等曲宴”,提出“莫若各守外藩”“优游卒岁”“守信等咸顿首称谢”。
司马光(1019—1086年)《涑水记闻》宋夏庆历和议,王安石变法若身临其境,对酒宴和“屏左右”后君臣对话、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后人常引用此版本,并评曰:“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
A.个人记载具有较强主观性,可信度差
B.司马光的记载最为详细,可信度最高
C.三则史料互相佐证,证实故事可靠性
D.故事演变反映对宋初集权措施的反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指出:“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在战国、秦、汉时期就被打破。然而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到魏晋南北朝时,其地位几已成为‘变相的封建,……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官僚政治体制的渐趋瓦解B.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C.封建割据势力的日益膨胀D.门阀政治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