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6 道试题
1 . 17—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不少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除《饮茶皇后》之外,还有《绿茶女神》《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中国茶》等著名的咏茶诗以及《序中之茶》《一滴茶》《双重买卖人》等戏曲。这反映了(     
A.商业革命扩大茶叶的贸易范围B.饮茶成为西欧社会的时尚标志
C.中国茶文化得到世界普遍认同D.茶文化丰富了英国的文学艺术
2 . 上海正蒙书院是光绪四年(1878年)由上海邑绅张焕纶等创办,学生分为数班,即后来多级教授制,教科为国文、地理、经史、时务、格致、数学、歌诗等,后增设英法文、旁及体育,尤其注重德育。该书院(     
A.与传统书院科目设置基本一致B.略具近代学校性质的新式书院
C.是洋务派开办的专门实业学堂D.标志着新学制系统的全面建立
3 . 《国语》记载了大量臣子对君主的箴谏活动。在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前期的箴谏活动中,《诗》《书》和所谓的“先王之制”等传统资料被用作论据。而春秋中后期的很多箴谏内容,逐渐抛弃了礼义、道德的说教,而是客观地分析当时的形势。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社会变革冲击传统观念
C.变法思想成为主流D.传统君臣关系走向瓦解
2024-05-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5月大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铨选制度是我国古代的官僚选任制度。宋代一方面通过科举等方式广求人材,吸收“新鲜血液”;一方面通过铨选使这支队伍分门别类、上下有序。照宁年间,作为王安石吏治思想的实践,铨试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四年十月,重定铨试之制。据马端临说:“旧制荫补初赴选,皆试律暨诗;已仕而无劳绩、举荐及无免试恩,皆试判;(熙宁)更制以后,概试律义、断案、议,后又增试经义。中选者皆得随铨拟注,其入优等者,往往特旨擢,赐进士出身。”于是,荫补人及天下官吏争相诵习法令。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材料二   虽然北洋政府制定颁布了大量有关考试的法规法令和施行细则,也口口声声说“无论何项文职,均以考试或甄用合格者为进身之正轨”,并下令要求对考试各法规应“切实遵行,不得臆为出入,致滋徇滥”。然终其灭亡,北洋政府也没有制定公布出一个完全以考试为文官任用标准的正式文官任用法。事实上,通过文官考试获得为官资格的人微乎其微,充斥于政府的仍是大量的旧式官吏。现任的前清官僚得以留任或升任自然不在话下,甚至那些早已不在任的前清遗老们竟也被重新任用,“都中各部犹存清代之风光”。因此,民国的官吏是“旧官僚奴根未去,新官僚又大种奴根”,在民主共和制华美的外表下包含着的是封建主义的内核。

—摘编自秦昊扬《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1912~1949》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进入到一个恢复、发展和改革的新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决议,明确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1982年开始,国家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在实行干部退休制度的同时,大批地选拔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对领导职务规定一定的任期和届数,任期满时,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升降或连任。针对长期以来干部管理权限过分集中,国家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把过去管理下两级改为原则上只管下一级,企业和一些文教科卫等事业单位管理权限的下放也逐步跟进。

—摘编自陈振明《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铨试相较于科举考试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时期文官选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024-04-15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5 . 下表所示为古代日本重要人物的主要成就。据此可知(       

人物

成就

山上亿良

带着《游仙窟》《王勃集》等诗文回日本后,写就了《沉疴自哀文》,引用了《抱朴子》《游仙窟》等经典书籍

空海

以《文心雕龙》为鉴,将《新定诗格》《诗格》《诗脑题》《诗仪》等书排比编纂为诗论集《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超》

吉备真备

教授皇太子阿部内亲王(孝谦天皇)《汉书》和《礼记》,并在大学教授五经、三史、明法等
A.汉字的传入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契机B.儒、佛思想在日本迎来了黄金时代
C.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由欧洲转向中国D.日本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汲取和应用
23-24高三下·甘肃·阶段练习
6 . 明清绘画理论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发前任之所未发。如明朝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注重并主张水墨意趣和超逸的表现;清初石涛提出书画辩证关系、笔墨运用规律;郑板桥的题画诗,“诗文,自出已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明清的这些绘画理论(       
A.把抨击专制作为时代的主题B.体现出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
C.彰显出追求个性解放的倾向D.表明文人画突破了儒学束缚
2024-03-2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汉代,颍川太守黄霸因仁厚爱民、广施教化而屡获提拔;南阳太守杜诗广开田池、富裕民众,被尊称为“杜母”;桂阳太守许荆以上书自罚来平息兄弟争产,成为司法决狱的模范。上述事迹得到后世帝王反复引用和赞赏。这体现了(     
A.儒家礼教决定帝王治国方针B.德才兼备成为选官基本原则
C.吏治政风关乎国家盛衰兴亡D.汉朝地方治理模式延续久远
8 . “以诗文证史”是中国传统的文史观。先秦诸子“引诗”已成风气,《荀子》引诗最多,《孟子》次之。到汉代,毛公解《诗》每篇必言后妃之德和《春秋》史实。南朝刘宋的裴松之,引《搜神记》等笔记小说注《三国志》。到宋代,司马光将“遍阅旧史”与“旁采小说”相对应。晚明的钱谦益用“诗史互证”方法完成了20卷的《杜工部诗笺注》。清代学者浦起龙论杜诗时说:“史家只载得一时事迹,诗家只显出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诗含有史书无法具备的历史信息,故应以诗文观点为准
B.诗文与史学著作互有长短,结合运用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C.要高度重视诗文的史料价值,必须尽可能多地参考诗文
D.中国“诗文证史”由来已久,能够看清史事的内在本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周武王能听到百姓们的心声,及时得到施政的反馈进行调整,采诗官起了巨大的作用。到春秋时期,采诗官采撷到的诗歌已多达三千余首,孔子整理出305篇,是为“诗三百”,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载体。由此可见,《诗经》(     
A.系孔子所作史书B.集风雅颂于一体C.见证了民本传统D.借助了仁政思想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史官以先代业绩教育贵族子弟。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他整理修订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典籍作为教科书,他修订《春秋》的宗旨乃为“正名分,使乱臣贼子惧”。《易》中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讲学,成绩优异者可以做官。唐太宗下令编纂《五经正义》作为统一教材命天下传习。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有一史、三史等。元初,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提出,学童八岁入学,先读经,继读史,再读文。康熙皇帝下令将自己钦定的《通鉴纲目》和《古文渊鉴》作为生员必读书目,颁行各省。

——摘编自谢增寿《我国古代的历史教育述论》

材料二   晚清时期癸卯学制(1904年)历史教育目标:“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暨中国百年以内大事。讲古今贤良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驰张,政治之改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详于大国而略于小国,详于近代而略于远年,并示以今日西方东侵东方诸国之危局。凡教历史者,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摘编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

材料三

1史前历史必须展示出早期的德国人的高度文明
2在原始种族研究方面必须体现出德国人民和英雄个人的伟大历史作用
3历史要充当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角色
4英雄人物角色必须是德国人所特有的,因为他们总是被敌人包围着
5迁徙到亚洲和非洲的德国移民是埃及和巴比伦优秀文明产生的最主要因素
6强调对易北河东部领土征服的意义
7强调过去二十年中,因遭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侵蚀而几近毁灭的德国,在民族社会主义的武装下又重新英勇的站立了起来

——摘编自《德国历史教学十五点规则》(193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癸卯学制的历史教育目标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33年德国制定历史教学规则的原因。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教育的认识。
2024-02-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2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