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0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种姓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古印度时期被称为“瓦尔纳”制度。诞生于公元前两千年中叶,从中亚、西亚经由印度西北部的山口,陆续向印度河中游一代涌入,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白种人为维护自身的高贵地位,加大对征服者的控制,对各种姓的权利进行严格的划分。从法律地位上来看,婆罗门的法律地位最高;在债券债务方面,各种姓在借贷利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婚姻家庭方面严格限制不同种族进行通婚。古印度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家推行宗教典籍,不仅能够对人们思想进行控制,也巩固了种姓制度的地位。

——摘编自吴颖铭《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研究》

材料二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人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到11世纪时,学者扎克·得·维特里就欧洲社会的等级做了形象的说明:僧侣是人的眼睛,因为他们能看到并给人们指示安全的道路;贵族是手臂,负责捍卫社会实施正义、保卫王国;平民是人体的下部,负责负担人体的上部分并为之服务。这种等级的划分不仅是由各等级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而且也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给它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认为整个宇宙秩序是上帝按等级体系进行安排的,人中间因才智差异而形成等级,杰出者治人,愚昧者治于人。总之,“等级是以社会划分为阶级作为前提的,等级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 西欧中世纪的等级制是封建主集团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的结果。

——摘编自朱伟奇《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印度种姓制度与中世纪西欧等级制度共同的优缺点。
2 . 荷马时代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不再是早期希腊神话中英雄身上那种惊人的单一性格——英勇,他们既与大地血脉相通,有着集体的道德观,又表现出显示自我的强烈愿望,如《奥德赛》中极力描绘了结束特洛伊战争的奥德赛的狡黠性格。这种转变(     
A.印证人文主义精神深入发展B.完全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精神束缚
C.彰显了崇尚理性的社会氛围D.得益于城邦民主政治的辉煌成就
昨日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13~14世纪西欧市政厅修建起来,上层为市长与市政委员的会议室,用于组织市民立法活动和执行法律,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行会的领导者和城市新贵族还在此举行舞会和聚会,是新贵族阶层的集体性宫殿。这反映出当时这些地区(     
A.社会转型因素已孕育B.权力结构呈现出多头领导特征
C.城市功能渐趋多元化D.贵族势力渗透手工业行会内部
昨日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时期,史无专官,史官均由内阁、翰林院、各部院衙门以及征召、荐举、招考的学者担任,史书修完,史馆撤销,史官解散。比如钱大昕两次奉敕参与志书的修纂,与馆中同仁讨论体例,交换看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方志修纂思想。乾隆三十年(1765年)国史馆在东华门内开馆,蒋良骐入史馆编纂、在纂修国史的过程中,不断抄录史馆资料,积少成多,遂编纂成书,是为《东华录》。尽管专制政权对史馆控制严格,但只要不触犯大忌,统治者一般都会“开明”处理。在编纂《明史》的过程中,潘耒等入史馆的私家学者提出核事实、乘公心、彰直道的思想,主张作史一定要“直则万世之公道伸,平则天下之人心服”。学者们在治学方向和方法上相互影响,甚至诸如经世致用的私家史学理念在官修史书中得以体现。但是所修史书切近帝王根本利益,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修史准则,特别是乾隆对官修史书的指导思想、体例、内容等乾纲独断。晚清时期,一大批触觉灵敏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王朝危机,研究边疆史地和域外史地,魏源、姚莹等都是先行者。

——摘编自王记录《在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间—从清代学者的活动看官、私史学的联系与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官、私史学的联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朝的史馆修史。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以来,英国平均每四五年就会发生一次荒歌,导致粮价上涨,骚乱活动频发。为此,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中央政府通过王室公告、敕令和议会法令等限制乃至禁止粮食出口并免除粮食进口关税,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搜查余粮以供应市场。而部分乡绅认为都铎政府试图用“粗糙的地方行政管理机器”来取代中间商,会适得其反。基于对地方情况的了解,乡绅通过请愿等方式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担任治安法官的乡绅是中央教荒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中央政府通过他们的报告来了解相关政策的落实状况。地方乡绅还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发表救荒册子和农书等。

——摘编自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决定摒弃传统乡村社会救济理念和模式,改为以国家动员和组织乡村民众自救为主、发放救济物资为辅的理念和政策。乡村社会救济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物资产量,要提高产量就必须投入生产劳动,只有生产劳动才能增加产量。同时,通过乡贤和各级政府等渠道,要求破除农民的“等、靠、要”思想,提倡群众互助、自由借贷、变死钱为活钱等方法,对生产者采用先行贷粮、后收成品的方式、推动各地农副业生产恢复、副业的生产也成为增加灾民收入、提高灾民自救能力的重要方式。各地政府工作人员与人民解放军开展节约“一两米运动”,有的机关甚至每日每人节约四五两粮食,有的干部拿出全部津贴救济灾民。

——摘编自谢迪斌《新中国初期乡村荒政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行为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早期英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救荒举措的优势。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6 . 一战后德国保守主义宣称德国要求停战时,德国军队本身仍然完好无损,而因为国内左派势力和敌人的勾结,使得国内民众出现罢工、破坏生产等情绪和行动,从而出现了关于德国战败原因的“刀刺在背传说”(如下图)。这揭示了(     

A.西方世界精神危机凸显B.舆论宣传左右战争形势
C.战后国际秩序暗含危机D.德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
昨日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皇三年(583年)后,随着国家漕运活动频繁,开封(汴州)确立了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其通过蔡颖线和淮泗线辐射了黄淮之间的平原地带,开封成为商船的重要停靠地和交易之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多次整修汴河与黄河的连接点,开封也因运河成为众多“水路辐辏”型城市之一。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的中原区变成了战场,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唯有江南道和淮南道的区域可作为国家财富的收集地,汴河作为连接这一区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于是开封运河演化出三条水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首先将“轻货自扬子至汴州”。大量官吏也认识到开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地位。大量轻货集中于此,开封仓储级别提升到国家级枢纽仓储的地位。796年后,重要高官屡次赴开封任职,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

——摘编自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材料二   德国内河航道里程仅为7000多公里,但内河货运十分发达,其中人工运河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德国的人工运河占航道总里程的25%。德国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二战之前就修建了众多运河,其中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于1885年建成使用、可通行战列舰、显著改善了地缘劣势,给了德国安全感。此外还沟通了茱菌河、威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莱茵河附近,德国修建了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将其与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德国跨水系运河与法国航运网相连,直抵北海岸线和地中海。二战后德国又进行了大规模水运建设,东西德统一后,又实施了统一的交通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内河航道网。

——摘编自韩时琳《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开封段运河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运河建设的认识。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卡特尔和辛迪加等组织极力削减一切竞争者及站在联合组织之外的一切企业、“自由市场日益成为过去的事情”,而残酷的竞争却广泛化且激烈化,如煤炭大王和石油大王为保证最大限度利润,力图使政府通过能保证其各自垄断地位的法案。这可用于印证(     
A.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B.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C.资本集中严重制约着利润增值D.自由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昨日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9 . 17世纪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崇尚“发现论”,即因该国“发现”而被教皇赐予美洲土地的财产权或产权;17世纪以后,英国用格劳秀斯的殖民地财产化理论对“发现论”发起挑战,宣称只有“有效统治”即确立管辖和统治机制才符合万国法。这一变化表明(     
A.美洲成为西欧各国争夺的焦点B.国家治理呈现出法制化趋势
C.殖民扩张的经济目的退居次位D.国际法成为殖民争夺的工具
昨日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10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部分国有工业企业为安置待业人员和富余职工,兴办了一批劳动服务型下属单位、可为企业内部提供如餐饮、洗浴、就医、教育、用车等服务,也可面向社会进行生产经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一状况(     
A.拓宽了农业劳动力转移途径B.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
C.得益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D.意在增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昨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