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19世纪前中期英国议会立法

材料一   19世纪前中期英国议会立法情况(节选)

时间立法情况
1802通过《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对工厂学徒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
1833通过工厂法,限制未成年工人每日工作时间,规定每天要留出一定时间让童工接受教育
1846废除《谷物法》,允许粮食自由输入(注:《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欧洲许多粮食出口国以限制英国工业品进口作为回应)
1847通过《河道法令》,禁止污染任何作为公共供水水源的河流、水库等
通过10小时工作制法案,将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缩短为10小时
1849取消17世纪制定的“航海条例”(注:该条例禁止其他国家船只向英国运送货物,以保护英国的商业利益)
1863通过了第一个《工业发展环境法》,限制制碱行业的排放量
1870通过《初等教育法》,计划建立由政府统一管理、5岁就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制度

材料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30年来,工人所争得的让步完全是有名无实的。从1802年到1833年,议会颁布了5个劳动法,但是议会非常狡猾,它没有批准一文钱用于强制地实施这些法令,用于维持必要的官员等等。这些法令只是一纸空文。事实是在1833年的法令以前,儿童和少年被迫整夜、整日或整昼夜从事劳动。”马克思指出,“工厂法关于所谓教育的条款措辞草率;由于缺少行政机构,这种义务教育大部分仍然徒有虚名;工厂主反对这个教育法令,使用种种阴谋诡计回避这个法令;——这一切明显地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精神”。马克思还指出,“他们(工人阶级)提出,所谓十小时工作法令只是一场骗局,只是议会的欺诈行为,根本就未存在过!工厂视察员严重地警告政府说,阶级对抗已经达到难以置信的紧张程度”。

——摘编自于洪《〈资本论〉中英国议会的形象》


(1)依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英国议会立法活动所涉及的重要议题。
(2)概括马克思对英国议会的批判,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理解。
2022-11-06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有一片宛如水槽的海域,有人戏称它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这里不仅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更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化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达中国……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了一个罗马商战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概括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特点。
(2)列举出公元前6世纪—15世纪这一区域出现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中,公元后兴起于亚洲的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财税体制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北宋前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原则上一切财赋都属于中央。但实际上国家财赋分为以两税收入为主的直属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经费为主的拨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调频度的持续增长与地方开支的扩大,加之中央收缴原属州县的大部分盐茶之利,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趋困窘。为解决财政困难,地方州县巧立名目,新增税费,赋敛于民。对于这种制度之外的税费征收,朝廷只得默许。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至此,财权下移。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1906年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旨在“综理全国财政”。1909年初,清廷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以统一财权,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

——摘编自陈锋《清代中央财致与地方财政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至晚清不同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特征。
2021-10-07更新 | 2598次组卷 | 18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人物评价

查士丁尼一世相关史事摘录

作为皇位继承人,他学习了历史、法律、金融、行政、经济和建筑等方面的知识。
527年继位为皇帝,提拔了大批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人才,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军事征服计划
为加强皇权,采取措施遏制大土地贵族选避国家税收。
为保护帝国的商业利益,与波斯人争夺红海贸易控制权;从中国引进育蚕丝织技术,帝国的丝织业发展起来。
发动对西地中海地区的日耳曼蛮族的战争,重新将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使帝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
认识到法律对巩固皇权的重要性,针对当时法律存在的矛盾冲突和使用不方便等问题,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学阶梯》。
为重现罗马帝国的光荣,重建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拜占庭建筑风格的代表作。
统治期间,征收苛捐杂税,使各省陷入长期的贫困。

——摘编自[英]查尔斯·欧曼《拜占庭帝国史》和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



                      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疆域扩展示意图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查士丁尼一世。(要求:史事归纳合理,评价客观公正;证据运用恰当,表述顺畅规范。)
2023-11-03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是国家的治理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大事。

《礼记坊记》载:娶妻不娶同姓。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礼记郊特牲》载:取(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附远,通过联姻与血缘关系远的异姓贵族建立姻亲关系;厚别,即严格别于同宗]

《诗经齐风南山》载: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西周确立一夫一妻制,嫡,正妻,与庶相对]

《周礼地官媒氏》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休妻的理由有“七出”,但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无娘家可归的),不去;与更三年丧(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材料二 在法学家们看来,妇女需要保护,立法者应该通过法律正式为没有权利的妇女开辟出一片私人空间,这种保护必须放在家庭环境中。《拿破仑法典》确定妇女在婚后取得其丈夫的国籍,这使得妇女与国家之间变成一种间接关系,因为妇女的国籍取决于她的丈夫是哪国人。妇女没有财产控制权,即使她在婚约中专门约定了她对嫁妆的使用权,她的丈夫也仍然有权对其管理。妇女不能在法庭上进行诉讼或充当证人,也不能为出生、死亡、婚姻等民事行为作证,(这些内容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妇女身上也有体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妇女时刻受控于父辈、兄弟和丈夫,没有选举权,没有裁判权,不能在法庭上发言,甚至无权参与公共生活,除非她们在个别情况下被气得不行而不得不有所表达:而在周围人看来,这也是令人吃惊、骇人听闻的。《拿破仑法典》为财富的统治和个人的成功扫清了道路,恢复了家庭的秩序,确保了世袭财产的安全,引导着一个充满活力的、勇敢无畏的男性为标志的变动时代。但现在有的史学家提出,它对妇女而言,也许是一种倒退。

——邦妮史密斯《改变生活:18世纪以来的欧洲女性史》

材料三 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说过“《婚姻法》是有关一切男女利害的、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曾被外国学者誉为新中国“恢复女性人全了的宣言”。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保证执行婚姻法给全党的通知》,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作出《就有关婚姻法施行的若干问题的解答》……1951年10月下旬,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查署等19个单位派人组织中央检查组,进行历时两个月的检查落实。自1950年至1953年,以报纸、刊物、画报、连环画、报告、座谈、广播、说唱、戏剧、幻灯、电影等方式展开宣传,将此项内容作为土地改革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肃清封建残余和建立新的社会生活的一项重大社会改革。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1)我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的萌芽及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理解。
(2)简述拿破仑法典与罗马法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它对妇女而言,也许是一种倒退”?
(3)根据材料,归纳《婚姻法》实施过程的特点。简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
2022-02-27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日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帝王庙帝王庙是祭祀传说时代帝王、前朝帝王及有文治武功之名臣的建筑。对传说时代“帝王”的祭祀,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在其传说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所在地举行。北魏皇帝不但对黄帝、帝尧、帝舜等进行祭祀,还对周王朝的政治人物进行祭祀。唐玄宗在都城内修建了祭祀传说时代圣君的庙,但祭祀多在那些帝王的都城所在地。宋代的帝王祭祀主要在其陵墓进行。元代时祭祀地点多在被祭祀者生前重要活动地区。明代是中国古代都城帝王庙的真正出现时期。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中祭祀18位历史人物,包括传说时代圣君,还有夏、商、周、汉、唐、宋、元王朝的开国君主。洪武二十一年,又增加37位名臣从祠于历代帝王庙,这些名臣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徙都北京后,明世宗所建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基本相同。清代沿袭了明代北京城历代帝王庙。顺治二年,历代帝王庙中增加了辽、金、元三代帝王及名臣,还有明代的国君与功臣。乾隆四十九年,依据国家观念、正统理念,乾隆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的历代帝王均应具有“庙享”地位,最后历代帝王庙享祀帝王达到188位,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其祭祀内容发展为全面、系统、完整的国家祭祀,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

——摘编自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

从“国家认同”的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7 . 史学传统与中国文化

材料一 人们称赞《史记》所述“不虚美,不隐恶,其文直,其事核,故谓之实录”。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撰写《史通》一书,专设《直书》一篇,盛赞史学史上那些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学家。但这并非史学家的最终目的。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目的在于希望统治者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当历代鼎革之际,继起的皇朝都十分重视修纂前朝历史,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不例外,以此作为朝政大事。元朝至正三年(1343),即诏令纂修宋、辽、金三史。清朝入关第二年,顺治二年(1645),即下诏修明史。他们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作为学习的榜样,自称是炎黄以来“治统”和孔子以来“道统”的继承者。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材料二 中国文化与外民族文化系统的交流中,也传递出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上连成一气,形成一个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上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东亚文化圈内,而且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的文化也影响甚巨。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介绍外国史地的著作,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随着对外部世界了解逐渐增多,外交史和各国史地也成为史学研究重点之一。一方面,清官方也开始关注外交史,《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以后又有《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等几部书,就是官方主持修撰的大型中外交涉历史的资料汇编。另一方面,一批出使国外的大臣在以日记形式详细记载外交事务的同时,还对所出使国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进行考察,留下了丰富记载,如王韬的《法国志略》《普法战事》,薛福成的《续瀛环志略》等。

——摘编自刘俐娜《晚清的史学发展与变革》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优良传统。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8世纪前后中国文化是如何惠及东亚文化圈的?
(3)依据材料三,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史学研究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05-31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辩论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就“全国行政官”的人数和权力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以下为6月1日—7月19日的发言节录:

拉特里奇:赞成把行政权委托给一人,但不能赋予此人宣战和媾和的权力。

谢尔曼: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机构的意志付诸实施,这一人或数人,只有国会才能委任,且只对国会负责。

伦道夫:坚决反对把行政权集于一人。这是君主制的胚胎,不要以英国政府为模本。为了维护全国行政官的独立,就应该由一人以上担任。

威尔逊:全国行政官由一人担任。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行政官就应拥有绝对否决权。

巴特勒:赞成设立一人为行政官,但反对授予此人否决立法的全权。难道美国不会出现克伦威尔式人物?

汉密尔顿:主张选举产生一位行政官,他应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

莫里斯:设立行政官的目标之一是控制国会。国会会抓住战争、入侵、动乱等时机扩权。因此需要一位行政官做人民的保护者,抵制由大人物和有钱人组成的国会。

1787年宪法最终确立了总统制,但关于总统权力的争论还在继续。

(1)各州代表关于设立“全国行政官”有哪几种观点?归纳其理由。
(2)有学者在谈到18世纪英美政治体制时,认为美国总统是“没有君主制的国王”。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2021-09-06更新 | 3657次组卷 | 28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书院

材料一 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之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为修书之地,类似于后世的馆阁。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人称白鹿先生,南唐时就此建学馆,称庐山国学。北宋时期,理学家们兴办书院讲论经籍教育生徒,书院成为传承儒家道统的场所。元朝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把书院山长定为学官;明代到王阳明出,书院复兴,呈现出了两种形式:一种是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另一种是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清代书院2000余所,多为“习举业”而设,粤秀书院是康熙四十九年清廷御批的官办学院,为清代四大书院之首,书院官学化达到了极点。

材料二 (宋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右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明)东林书院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材料三 毛泽东撰写的《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1921.8.1)内容节选:

自修大学之所以为一种新制,就是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而为适合人性便利研究的一种特别组织。

自修大学为一种平民主义的大学……第一,自修大学学生研究学问的主脑是“自己看书自己思索”……第二,自修大学学生于自己看书自己思索之外,又有“共同讨论共同研究”……第三,自修大学虽然不要灌注食物式的教员,但也要有随时指导的人做学生自修的补助。第四,自修大学以学科为单位,学生研究一科也可,研究数科也可,每科研究的时间和范围都听学生依自己的志愿和程度去定。第五,自修大学学生不但修学,还要有向上的意思,养成健全的人格、湔涤不良的习惯、为革新社会的准备。

材料四 本刊是湖南自修大学同仁创办的,也可以说是同仁发表研究所得的机关报。本刊和普通校刊不同,普通校刊兼收并列,是文字的杂货店,本刊却是有一定主张,有一定宗旨的。……将来,国家如何改造,政治如何澄清,帝国主义如何打倒,武人政治如何推翻,教育制度如何改革,文学艺术及其它学问如何革命、如何建设等等问题,本刊必有一种根本的研究和具体的主张贡献出来。

——刘野《关于新时代与湖南自修大学》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与其他时期相比,宋、明时期的书院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湖南自修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历史贡献。
2021-11-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收回利权

材料一   19世纪末,英国在华势力范围以长江流域为主,遍及多个省区,在列强中位居首位。沙俄在黑龙江、吉林境内建筑铁路以达海参眼,并取得东北境内铁路沿线地区内的行政权、警察权和开矿权。这样,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整个东北便成了沙俄的“势力范围”。德皇威廉二世曾发布命令:“胶州湾领土,归德意志帝国所占有。”法国逐渐将西南三省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要求清政府作出承诺“日后拟在福建省内兴造铁路……当先向日本政府筹商”,主张“将浙江划归我势力范围”“其界限应达到江西,抑或涉及浙江及江西之一部”。美国三次向英法德日等国申明“门户开放”的主张: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摘编自王云红《势力范围:一个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针对帝国主义疯狂掠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中国人民展开了收回利权的爱国运动。美国合兴公司攫取粤汉路权之后,违约将股票转让给比利时银行团。湖南、湖北、广东人民要求“废约自办”,声势浩大,迫使美国合兴公司作出让步。在勒索六百多万美元赎款后,合兴公司同意废约。江浙人民则为收回苏杭甬(甬,即宁波)路权,和英帝国主义进行斗争,自行集款筑路。清政府先是执意向英国借款修筑,遭到两省人民的坚决反对。后来怕激起“民变”,将英国借款移作别用,允许苏杭甬铁路归为商办。山西人民为了从英国福公司手中收回采矿权,经过反复谈判,在偿付赎款后收回了平定、盂县、潞安、泽州的煤铁开采权。运动中,还收回另外一些路矿的部分权益。帝国主义尽管不甘心吐出既得利益,但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不得不稍稍改变策略,在勒索大量赎款以后,交回部分利权,以缓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摘编自战逸《清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评述列强关于在华划分“势力范围”问题的两种不同主张。
(2)阅读材料二、概括晚清收回利权运动的特点,分析收回利权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2024-05-06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