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此幅地图的编制有当年的时代意义,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言:“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

——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指出地图在宋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的功能。
2024-05-07更新 | 322次组卷 | 8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花馍,俗称花馒头,初用于祭祖,后扩展到各类民间祭祀活动中,明清时期,花馍文化大盛于国内的面食文化区。如春节的枣花馍、元宝馍,清明时的桃花馍、燕子花馍,端午时的虎头花馍中秋时的糖枣月饼馍,等等。据此可推知,花馍文化的特点是(     
A.血缘性、宗教性B.季节性、等级性
C.凝聚性、开放性D.民族性、地域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1世纪后,西欧多地“由于买主的数目大增,农民确信他们拿到市场去的农产品可以卖掉。他们积极耕翻以前任其荒芜的土地。他们的工作具有了新的意义,使得他们能够赚钱积蓄和过着愈勤劳愈舒适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     
A.封建王权日益强大B.工商业城市兴起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庄园经济的瓦解
4 . 有学者指出,两宋时期,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造成了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反映了宋代(     
A.强化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B.租佃制的实施影响了社会矛盾
C.养兵募兵政策稳定了社会治安D.政府轻徭薄赋缓和了阶级对立
2024-03-01更新 | 101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1894年,法国政府成立了殖民部,负责管理部分非洲殖民地。1907年,德国组织了殖民部,管理德属非洲的事务。意大利于1912年建立了殖民部,负责非洲殖民地利比亚的事务。此外,荷兰、比利时以及西班牙、葡萄牙也都设立了专职处理殖民事务的机构。这主要反映出(       
A.欧洲大陆国家主导世界殖民体系B.殖民地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C.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激烈D.殖民地依附于宗主国的现实
6 . 1920年年底,李大钊说:“这些唯心的解释的企图,都一一的失败了……(唯物史观)这种历史的解释方法不求其原因于心的势力,而求之于物的势力,因为心的变动常是为物的环境所支配。”这从侧面反映出李大钊(     
A.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B.仍坚持唯心主义观点
C.理性地对待西方文明D.找到了中国落后根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东汉中后期,士人中流行的汉赋,颂德宣汉之风逐渐淡出,讽谏功能日渐式微,隐逸之风大为突显。这种变化反映了(     
A.政治衰退的时代景象B.逐渐理性的士人心态
C.士族衰落的政治现实D.日益壮大的庄园经济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中世纪的欧洲,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能有效地防止蛮族入侵,也有效地遏制了大贵族的野心,粉碎一切集权和独裁的可能性。材料评述的是(     
A.自治城市B.封建制度C.专制王权D.基督教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曲宴是宋朝君臣深度交往的独特场所。太祖朝统军将领受曲宴款待的记载屡见史籍:淳化三年,宋太宗“赐近臣及直馆阁官饮”,随后才召三衙将帅为之设宴;自真宗以降,历朝曲宴都延续了太宗朝的特点且日趋突出。这反映了(     
A.曲宴是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B.宋朝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C.曲宴以笼络控制统军大将为目的D.宋朝治国方针逐渐发生转变
10 . 东晋南朝时期,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而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北方汉族人口大量南迁B.统治者汉化政策的推动
C.民族迁徙促进文化交融D.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消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