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天下一统。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1.材料中的“三代”是指____。材料中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是以____(地区)为核心区的。
2.材料中孔子追求的“天下共主”存在于什么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天下共主”借助哪些制度来稳固自身的统治?

材料二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3.“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发生在(单选)
A.公元前3世纪早期B.公元前3世纪晚期
C.公元前2世纪早期D.公元前2世纪晚期

材料三   

                                 A     

       

                                 B

                  

                                C


注:如图中箭头均表示周边少数民族迁移方向。
4.请按照所处朝代的时间先后顺序,将材料三中三幅地图进行排序。
5.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趋势有。(双选,多选或少选)
A.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B.统治疆域的扩大
C.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D.皇权的不断加强

材料四   臣上不敢负恩,下不忍负心。唯秉至公,以为取舍。虽有仇怨,不敢弃之,虽有亲故,不敢避之,唯求直言,以副圣意。

——白居易《论制科人状》

6.材料中白居易“唯秉至公”之语是对哪一制度的评价?请结合材料与所学,谈谈这一制度对于维护“天下一统”的意义。
2023-12-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及附近的窦皇后陵等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江村大墓”出土陶俑。陶俑数量众多,墓中陪葬品相较其他帝王简朴很多,无奢侈物件。


   

材料二   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三   印证霸陵


   

材料四   (“江村大墓”)平面为“亚”字形大墓。“亚”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在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

——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江村大墓”发掘始末》


(1)从史料证史的角度,说明材料一、二对汉初时代特征的印证。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江村大墓”被确认为是霸陵的理由。
3 . 晚清的铁路修建。

材料一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600米的小铁路,向清朝官员和百姓展示铁路的便利,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对比杜兰德热情高涨的推广,观众相当不领情,京城百姓对小铁路的反应是“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就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小铁路拆除了。

——田吉舷《中国铁路百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国侵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局面。

——摘编自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小铁路被拆除的原因。
(2)分析材料二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概括李鸿章力主修建铁路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晚清的铁路修建?
4 . “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班固等《白虎通·三纲六纪》

汉末魏晋时期,外戚官官专政对受经学之风深刻影响的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四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般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竟相模楷。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1)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史称“五胡内迁”。其中不包括(     )(单选)
A.匈奴B.鲜卑C.羌D.突厥
(2)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这种变化说明了(     )(单选)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C.中外艺术的交融性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300多年历史,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之中。这一局面结束于(     )(单选)
A.公元3世纪末B.公元6世纪初C.公元6世纪末D.公元7世纪初
(4)请列举两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北方的政权名称。
(5)根据前四则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变态”的主要表现。
(6)你如何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大一统秩序”的重生时期?
2023-11-1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智者箴言引领着人类的思想。请将下列思想家与其言论相匹配。(填涂字母)

人物                                        言论


①孔子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老子                      B.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③孟子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韩非子                  D.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⑤墨子                      E.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思想家的言论,判断他们各自所代表的学派,并简要阐释不同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

材料: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023-11-0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闵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唐太宗)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北宋)国初取进士,循唐故事,每岁多不过三十人。太宗初即位,天下已定有意于修文,特取一百九十人,自唐以来未之有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三·举士》

材料三 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在西方国家政府中,政府部长等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对政策的正确与否负政治责任,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在政务官的领导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摘自《选择性必修一》

材料四   在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美)艾伦·坎贝尔

材料五   汉承秦制,“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计簿”,御史大夫检查计簿所载数据的真伪,丞相府则据实以行奖惩,绩优者升迁。为了防止官吏弄虚作假,汉朝颁布了《上计律》、《功令》、《考功法》,其中规定了“上财物之计簿而欺谩不实”的行为为欺谩之罪,要承担刑事责任。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吏,也要免职。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指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具体要求,偏重在职才能的考察。各部门长官在对其下属进行初考后,考核结果要“悬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日”。

——摘编自刘守芬等《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

(1)按照要求,完成表格。
时间

先秦时期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官制

B

九品中正制

D

标准

A

德才

C

E

(2)材料一中唐太宗“喜”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结合所学,分析出现材料二状况的原因。
(4)依据材料,归纳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看法。
2024-02-26更新 | 53次组卷 | 5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罗马与汉朝

材料一 (罗马)凭借强大的由公民组成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扩张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罗马帝国在各征服地区设置行省,任命官吏,派驻军队,推广罗马法律体系……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摘编自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二 汉武帝统治时期, 对内强化皇权、财权和中央集权。对外,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战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经过汉武帝的经营,西汉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统治盛极一时。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帝国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疆域、对外交往等几个方面分析汉武帝统治时期“盛极一时”的原因,并对比其与罗马帝国统治的不同之处。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共性与差异的角度谈谈你对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8 . 古代的选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牍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请分别写出以上材料涉及的选官制度名称以及主要选拔标准
材料一:________标准: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标准:________
材料三:科举制;标准: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科举制呈现出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不同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
2022-10-24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某学习小组围绕战搜集了以下资料,并展开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1897 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

材料二   欧洲列强军费军备情况表

国家
1904- 1914年军费增长比例31%27%40%16%21%25%
1914年常备军人数(万人)75.4%75.476.7近150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如果意大利未有 直接挑衅行为而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材料四   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

——1904年英法协约

划定波斯(今伊朗)东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管阿富汗的外交。

——1907年俄英协定


(1)材料一、二为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哪些视角?
(2)材料三、四能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有所缓解?为什么?
(3)你认为还可以补充哪些新的视角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至少两个)
(4)在研究历史事件原因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10 .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汉承秦制,又有损益变化”,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继承了哪些“秦制”。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4.除成功解决王国问题外,汉武帝还有很多伟大的功业。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边疆治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2022-11-0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