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78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联合国设立了核心机构安理会,并赋予全权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其通过决议后联合国便可以对危机实施武力干预而无需经过会员大会的表决。安理会的表决无需全体一致, 取得包括常任理事国在内的三分之二多数票即可。二战结束后盟国对侵略国实施了惩罚,以预防其东山再起,如对日本掠取的中国领土不仅要求将战前掠得的东北归还中国,还要将半个世纪前割取的台湾及澎湖列岛交还中国,但并未分割日本的固有领土。除了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 外,盟国还对德日领土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战后实施了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在传统国际 法关于违反战争法规或惯例的普通战争犯罪之外新设立了破坏和平罪和违反人道罪,对实施 战争犯罪者划下了清楚的红线。在联合国制宪讨论中,中国坚持为弱小民族代言,不顾西方大国的反对,力主非自治领土及托管领土须走向自治与独立,并成功地推动将此主张写进了联合国宪章.

——摘编自王建明《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深远影响。
2022-11-13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12月清廷批准李鸿章的奏折,成立轮船招商局。招商局借官款制钱20万串,并招商集股,是首家官督商办企业。……1909年招商局改为商办,成立董事会。招商局先后创办仁和、济和保险公司,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汉冶萍厂矿公司,投资创设中国通商银行。为对抗外商倾轧,招商局先后与英资太古、怡和签订齐价合同。辛亥革命后,经营没有起色。1924年招商局改为股份公司。1930年国民党政府将其收归国营。1932年划归交通部后,运输力大降。19488月,以一半股本出售招商股。

——摘编自张后铨《招商局史》

材料二   1950年,招商局成为中国在港全资国有企业。1979年,招商局在深圳蛇口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并开始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并以优惠条件引来首批企业项目及5亿港元的投资。1981年,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合资兴办蛇口集装箱厂,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蛇口模式在80年代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可在实践中动态追踪的场所”。1987年,创办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1988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合股兴办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摘编自虞和平、胡政《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招商局经营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功绩。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招商局在新中国实现长足发展的有利因素,并指出招商局一百多年来风雨历程所蕴含的企业精神。
2023-11-27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鄂豫皖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文化动员工作。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文化动员是为工农群众文化服务,国民党的地主、资产阶级压制工农群众文化的发展,帝国主义者的教会在中国所办的教育,养成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革命的干部。只有工农自己的苏维埃能够发展真正广大的文化教育工作,去为广大农工群众谋利益,最终发展他们的伟大创造力和新的思想,以完成整个革命任务。蒋介石曾无不心仪地谈到:“匪区(苏区)最有纪律的,最有精神的,就是教育!而我们现在部分地区所有高小学校就完全停下来了,土匪他们什么经费都可以少,教育经费一定要筹到,我们却反而要常常拿教育经费来做旁的用。”

——摘编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二册)

材料二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主要方式

方式内容
歌曲红色歌谣《庆祝苏维埃》: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光华灿烂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亲爱的农友们!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标语“暴动杀尽一切土豪劣绅!”“农民革命万岁!”“暴动推翻武汉政府!”
文艺演出戏剧《地主收租》《反动派晏乐》《共产党进城》《夺取政权》《新生活》
报刊中共鄂豫皖边特委主办《我们的路线》《工农兵》(后改名为《苏维埃》)《英特尔那雄纳尔》《赤色先锋》《红军生活》等
培训班新集列宁高级学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培养革命干部的最高学府,又称“鄂豫皖苏区农工干部学校”
通识
学校
县城里设有列宁中学或马克思中学,农村里设立了许多列宁小学,工余学校、识字班、夜校等。识字人数比之前增加了40%—50%,一些从前本来一字不识的,现在能够写“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的标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鄂豫皖苏区进行文化动员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两党学校教育工作的差异。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深明“教化之本,治乱之源”的治国之道,推崇儒家教化的治国理念,通过扩大科举取士范围,改革完善科举程式,笼络天下士子和重整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神宗朝,王安石秉持“一道德则修学校”的教化观点,积极振兴太学及地方州县学,将各地各级士人阶层共同纳入国家教化组织的调控范域。南宋朱熹制定了书院、蒙学的学规、教材和教程,将理学思想输送给广大民众子弟,再通过乡约等与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非学校教化途径而深入日常生活世界。在重文的社会背景下,版印书籍普遍流通,促进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使教化寓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之中成为可能。

——摘编自张雪红《试论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

材料二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三大新教。路德宗的“因信称义”说认为,个人通过对《圣经》的理解与虔诚信仰便可获得拯救,不再需要教会和教士的中介作用。根据加尔文的“预定论”,那些努力发财致富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新教的世俗禁欲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演变成为一种勤劳俭朴的精神。而英国国教会尽管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但其教义、组织、礼仪等并未改变,仅仅是实现了英国教会的民族化。

——摘编自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教化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教伦理观。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社会教化与新教伦理所发挥的共同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各方政治力量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主要观点出处

“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发表的纪念文章《八年今日》

“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

1927年,国民党发表的《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

“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的《辛亥、北伐与抗战》

——摘编自何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各方政治力量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的异同,归纳纪念和解读“辛亥革命”的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纪念辛亥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23-11-22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角度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技术的新发现一般出现在长周期的下降阶段,其大规模地应用推动下一个大的上升阶段。工业革命以来的三轮康波周期如下:

长波周期

繁荣期

衰退期

萧条期

回升期

第一轮(63年)

1782—1802年(20年)

1815—1825年(10年)

1825—1836年(11年)

1836—1845年(9年)

第二轮(47年)

1845—1866年(21年)

1866—1873年(7年)

1873—1883年(10年)

1883—1892年(9年)

第三轮(56年)

1892—1913年(21年)

1920—1929年(9年)

1929—1937(8年)

1937—1948(11年)

——摘编自周金涛等《涛动周期论》

材料二   管理与组织变革贯穿于历次长波当中。18世纪90年代,工厂制凭借资本集中、企业内部分工、再生产及严格的劳动纪律,成为纺纱业的主流生产组织方式。诸多行业纷纷效仿。蒸汽动力代替水力、风力等自然力,为工厂的选址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也促进了工厂制的流行。……(19世纪下半叶)在制造业电气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市场一体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工业领域内出现了最早的跨国公司,工业生产组织方式出现了新的形式。以专业管理团队为基础的“泰勒制”发展起来,企业管理逐渐从车间上移至管理团队。

——摘编自黄阳华《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历史考察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轮和第三轮长波周期的标志性创新技术并分析这两轮经济发展的共同点。
(2)据材料二指出工厂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下半叶企业管理与组织形式变化的原因
2023-11-22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的西欧,教会法影响社会、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除了修道院内的神学法教育主渠道以外,神职人员的说教是最为广泛的神学法教育,神学法思想中的永恒法和自然法思想为人文主义法学派所汲取。而公开的法学问题争论和公共场所有关正义与自然法思想的辩论是最大范围的世俗普法教育。在中世纪西欧的大学中,讲授的是古代罗马法,而讲授法律的方法是源自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辩证法。这些法律大学建立在西欧城市兴盛基础之上,针对当时社会教学市民法、罗马法、教会法等。

——摘编自马渭源《论中西传统法律教育的差异性及其影响》

材料二 明代朱元璋颁布“圣谕六言”,通过乡约对圣谕的内容进行逐条细致解释,讲解与律令相关的内容及有关案例,提升圣谕讲解的深度;还颁布《教民榜文》,涉及治安、法律、赋税等多方内容,通过张挂晓谕、聚众讲读和木铎老人沿途宣讲等方式将榜文所体现的治理内容渗透给普通民众。朱元璋还首创申明亭,张贴朝廷律令、公示犯人犯罪行为,为民众所知晓。此外,明清私家律学广受瞩目,或旁引标注、或图表释注,提升了律令受众度。

——摘编自乔石《明清时期法律宣教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法律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法律宣教的主要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黎塞留生平
1585—1615年1585年9月9日生于巴黎贵族家庭。1614年作为教士代表出席三级会议。
1616年被任命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国务秘书。镇压贵族反抗,处死或流放大批反叛的贵族;向各省派遣直接对中央国务会议负责的钦差审计官。
1624年被任命为宰相。推行重商主义,支持法国商人组织贸易公司在海外与荷兰竞争,扩大加拿大殖民地,运用外交手段为法国商人在土耳其、伊朗和俄国找寻市场。
1625年通过灵活的策略,形成针对西班牙的法英联盟,支持丹麦、瑞典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交战,改变了法国屈从西班牙的政策。
1635年领导法国参加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最终打败哈布斯堡王室,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法国得到莱茵河畔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逐渐取代了哈布斯堡王室在西欧的霸权地位。
1635年创立法兰西研究院,吸纳法国文学和思想界泰斗进入其中工作,孟德斯鸠、雨果、梅里美、小仲马等先后入选终身院士,研究院将弘扬法兰西文化与追求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成超越政治制度和时代局限的法国最高荣誉机构。

——摘编自孙秉莹《世界历史名人谱·黎塞留》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黎塞留所处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角度概括黎塞留推行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对法国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苏跨江临海,港口众多,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核心位置,自古就有先民流寓海外。自六朝以来,江南人口迅速增长,对外交往非常频繁,吴地成为重要的造船和出海基地。古代江苏移民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构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福冈地区发现的绳纹文化晚期的水田遗址,成为吴越稻文化传播日本的最早例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地就有从事纺织、制镜等技艺的工匠流寓日本、朝鲜等国传艺营生。吴人知聪携内外典、药书移居日本,还携带了佛经、佛像等物,对日本早期的佛教产生了一定影响。

——摘编自邵政达《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古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江苏就成为中国东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江苏人通过各种途径移民出国者日益增多。1860年清廷和英、法两国先后签订了《北京条约》,正式确立华工出国的合法化。江苏逐渐成为广东、福建以外移民海外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自1872年晚清政府选派留学生起,江苏籍人数在近代海外留学移民中始终居于前列。一些工商业者为谋求企业发展,或为摆脱洋行控制,到海外开拓销售市场或分支机构。据有学者估算,一战华工大多来自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与河南等地,江苏人次之。

——摘编自丁美丽《跨国主义视域下近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朝以来江苏先民“流寓海外”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苏海外移民居多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交流的视角,比较古代与近代江苏海外移民现象的显著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