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3 道试题
1 . 三次科技革命中涌现了大量的发明创造,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妇女大量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她们的经济独立日渐形成。下图为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

——摘编自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材料二1891年,白宫装上电灯时,哈里森总统一家因担心触电而不敢触摸开关,芝加哥也曾因电线绝缘较差引起过几次火警。不过新比旧好的观念还是很快传播开来,不仅因为工业产品真像广告上说的那么好使,还因为新发明的背后有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推动。

——摘编自[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

材料三 1960年,日本政府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计划实施中,通过积极采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到1970年,日本人均个人收入年增长率实现了翻番。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电视机、微波炉、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消费比重加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纺织业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机器的广泛使用”得益于什么动力机械的发明和改良?
(2)根据材料二,“新比旧好的观念还是很快传播开来”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电灯的发明者是谁?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消费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电脑”与计算机网络连接成国际互联网,从而推动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4)结合以上材料,概括科技的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2023-12-08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书院是继“学宫”“太学”“国子学”之后的一种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组织形式。本质上是至圣先贤们进行儒学承继的文明再造。它兴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既有官学的成分,又有对传统私学的继承与发扬,是与官学、私学相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实体存在。它是集藏书、修书、教育、学术、祭祀、议政于一体的组织机构。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儒家经籍经义的理解与探寻。书院的创办者和主持,一般是当时的名师宿儒或社会贤达,他们既热心于教书育人,又致力于学术研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儒学研究成果,传授学术心得。

——摘编自吴玉军《试论民办高校对古代书院讲学模式的借鉴》

材料二   1882年,张之洞抚晋,在山西省城太原创办了一所新式书院——令德堂书院。创建之初,教授内容仍以经史、考据、辞章为主,但增加了自主选学部分,给学生自主选学的机会,开阔学术视野,提倡学以致用的精神。胡聘之任山西巡抚后,1896年奏请改“学院”为学堂,另立水师、武备、船炮以及工技制造等类教学内容。此学堂,中西学并重,为近代山西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1901年8月,清廷颁谕,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为大学堂、府改设中学堂、县改设小学堂。晋抚岑春煊在令德学堂基础上,合并晋阳书院,筹办山西大学堂。

——摘编自刘丽文《晚清书院改学堂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书院教育兴起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书院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
2023-11-24更新 | 9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受马克思主义和直接过渡思想的影响,苏俄政府颁布集中化的住房管理政策,试图通过无偿使用住房等方式改善城市人口的居住条件。然而因为国家财政国难以及住房管理的权责关系不明等原因,这一管理体制未能解决住房危机。到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政府调整政策,颁布住房法令,使缴费人数覆盖全体租户,收费标准依据市场规则而调整,但始终根据社会地位和工资差异,执行差别房租制;规定法人和自然人享有在国家允许的地段上建筑房屋的权利,使得住房建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还通过决议,允许不动产交易,开辟了国家、市场、合作社三条分配住房的渠道。分散化住房管理方式大幅度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

——摘编自张丹《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城市住房管理体制转型初探》

材料二   20世纪最初的20年,欧洲国家的不少慈善机构和合作社等组织就开始试图改善工业新兴城市中工人和其他受雇者的住房条件。但实际上,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大规模住宅建设是在二战后快速兴起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在这些国家内部,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资助住宅建设,所有住房都有补贴,补贴量和租金几乎相当。通过这种形式,政府控制了所有住宅的质量,从而使住宅既达到了特定的最低标准,又没有超过空间和舒适度方面的限度。20世纪60年代,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这进一步加快了住宅建设的步伐,要求政府为不断扩大的城市制定总体规划。至20世纪70年代,住宅量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居民对建筑质量和建筑形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大量的再投资不可避免,这成为北欧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性危机,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分化。

——摘编自[瑞典]J.林德瓦尔、武立《福利制度下的住房发展——战后北欧住宅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苏俄城市住房管理体制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北欧国家住房管理制度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从北宋到明清,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强大的文化主体性;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主体性的强势地位却遭遇严重冲击,中国文化主体性逐渐迷失。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明发展跌到历史低点。中国农业文明尽显拙态,明显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随着西方文化进化论的广泛传入,中国文化被贴上落后的字眼,整个中国文化被一种迷茫凝重的气氛所笼罩。

——摘编自刘文、郑大俊《近代中国文化主体性迷失因由与重塑策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楚)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侵略者不愿正视亚洲的现实,他们还在妄图保持殖民国家在亚洲的特权,还以为现在和19世纪没有什么两样,以为亚洲各国人民仍旧可以继续作为殖民者剥削和奴役的对象。为了实现这条路线,美国侵略者阴谋破坏日内瓦会议,策动组织东南亚的军事侵略集团;他们还在对其主要盟国施加压力,迫使亚洲各国接受美国的计划,因为连其主要盟国,也对美国的这种冒险政策表示顾虑。

——摘编自艾纳《美国殖民主义在亚洲》

材料二   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发言提出了解决亚洲问题唯一合理的途径,这条途径必须以承认亚洲各国人民的自由、独立与主权等基本权利为基础。被视为日内瓦会议五大国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在会议上的一言一动,都被与会各国关注着。在开会的时候,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它们的代表发言时,并没有多少人在听,有的在看报,有的在办别的事情,有的在打瞌睡,有的连(同声传译)耳机都不戴上。可是,当中国代表发言时,他们全都把耳机戴上,聚精会神地倾听着。其实,新中国的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不仅是会议厅中的全体人们在倾听着,全世界的人们也在倾听着。

——摘编自福英《谈日内瓦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二战结束到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在处理亚洲问题上的具体做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的发言在日内瓦会议上受到与会各国关注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并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角度分析“富民”阶层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2023-11-16更新 | 379次组卷 | 28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志华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B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推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其重要内容为撤社建乡,重建乡级政权,并将乡镇政权作为国家最低层级的政权组织。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按照村民的共同意志治理村庄内部公共事务,村民委员会不属于国家政权体系范畴,是被置于国家政权体系之外的群众性组织。这种“乡政村治”的形成使国家在农村基层的政权体系趋于稳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三农”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伴随着城乡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的系统性推进,“乡政”与“村治”逐渐被纳入国家统一的治理体系之中。“村治”由外在于国家政权的基石向内在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转变。从“乡政村治”向“乡村治理”的话语转变,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在乡村社会的延伸和拓展。

——摘编自陈军亚、肖静迁《从“乡政村治”到“乡村治理”:政权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基层政治变迁

——对“乡政村治”框架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我国农村从“乡政村治”向“乡村治理”转变的背景和意义。
(2)若要深入探究新时期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变迁,可以搜集哪些类型的史料?请举例说明。
2023-11-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元年间(713741年),北方经济发展到达唐代的顶峰,而南方的经济也出现了崛起势头。至天宝年间(742756年),江南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北方,农业发展需要的人口数初步具备。当时江南兴修的水利工程数量并不少于同时期的北方,尤其是几条海塘的修筑,使海塘内的土地免遭成潮的侵蚀,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并被用来种植庄稼。江南的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准,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明州及十个新县的设置,江南的开发从内陆走向沿海,开发的大体格局在唐玄宗时已经定型。江南部分州县修筑城墙,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也不断增加。江南的丝绸和金属铸造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张剑光《开元盛世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确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

——摘编自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开元至天宝年间相比,明中晚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苏美尔到波斯:管窥古代驿路体系的发展在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人员与信息的流通起着十分重萼的作田。为了确保国家统治的稳定,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的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开展道路建设并发展驿路体系。

视角一苏美尔驿站的建立公元前三千纪中期。苏姜尔城邦国家建立,沟通这些城邦之间往来的重求促使驿站系统初具雌形。到公元前21世纪.苏美尔人驿站的建设和管理更加宗基.分为总管、生产部门、服务部等五大部门。苏美尔人驿站只服务于从事公务的政府宣留。苏美尔人国家灭亡后,两河流域南部地区的驿站及交通网络迅速表落。

视角二亚述邮驿制度的改进公元前一千纪的亚述帝国时期。国家内的邮驿采用了更为先进的中继系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信件和信使的分离,从而使信件在到达一个驿站后立刻换成新的信使和骡子进行传递。中继系统只提供给国家高级官员使用,从地中海岸边到亚述帝国腹地的御道全长达到700多公里.利用中继系统在这条御道的首尾两端传递信息。只需花费不到5天的时间。

视角三波斯帝国道路的完善在继承亚述帝国邮驿系统的基础上,波斯帝国最终建立起闻名于世的交通网络。同苏美尔人和亚述人类似.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私人商路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波斯帝国在御道每隔20公里左右的位置建设驿站,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类似接力赛跑一样依次传递信件,可以在12天内横跨超过2500公里的距离。

——摘编自李智《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1)根据材料分析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认识。
2023-10-13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在秦汉文献中,多有““豪民”“豪强”“巨姓豪强”“兼并之家”等记载,活动范围主要在乡里,故称之为“乡里豪民”。

◆乡里豪民的主要构成

一是六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虽然统治者以各种形式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他们仍得以残存和潜伏下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们蜂拥而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西汉政权巩固后,虽然进行了消除异姓王的斗争,但六国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

二是兼并之家。自战国以来……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或宗法势力兼并土地,渐至豪富……至东汉时期,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集了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离心力量。

三是富商大贾。秦汉时期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局面。西汉中叶以后,富商大贾拥资雄厚,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不可胜数。

◆国家对乡里豪民的抑制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营三百另方以上者于茂陵”。

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严厉惩治。在酷吏摧折豪强的同时,武帝时还以刺史分刺各州,“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贿,割损政令”均涉及到乡里豪民。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秦汉时期国家为什么对乡里豪民进行抑制?
(2)概括秦汉时期国家抑制乡里豪民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