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在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了如图的金面具,这是该遗址首次出土完整金面具。三星堆遗址代表了与夏商王朝同一时期的古蜀文明。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又有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神树等。对材料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A.古蜀文明领先中原B.夏商直接管理古蜀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古蜀黄金冶炼发达
2 .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广义上讲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1)为了研究丝绸之路上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和繁荣辉煌,某研究小组找到了一张《丝绸之路示意图》和以下出土的文物,请帮助他们完成以下内容:
①研究“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可以用____。(填写文物的序号)
②研究“陆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可以用____。(填写文物的序号)
③研究“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可以用____。(填写文物的序号)
④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可以用____。(填写文物的序号)

A.甘肃地区出土的东罗马金币

   

B.东汉巴郡太守墓前的有翼石兽。有翼石首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然后传播到北非、中亚、南亚等地。我国现发现的有翼石首主要分布在四川地区

   

C.巴泽蕾克文化(主要分布于今俄罗斯、蒙古国)“国王墓”出土的中国范地制作的凤鸟纹织锦

   

D.在越南南部出土的青花瓷(效果图)

该小组进一步探究丝绸之路开辟和畅通的原因,搜集了以下资料

公元前4世纪①亚历山大:“如果我们想守住亚洲……就必须对这些人表现足够的仁慈,他们的忠诚才能使我们的帝国长久”。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公元前2世纪②(张骞)使月氏……斯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

——《史记》

公元1世纪③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从我们帝国取走1亿赛斯透司(古罗马货币),这就是我国男子和妇女为奢侈品付出的代价。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公元7世纪④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

公元7世纪⑤(隋炀帝)至燕支山……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

——《资治通鉴》

公元7世纪⑥南北异学,是非纷纠……欲穷香象之文。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公元8世纪⑦蹈礼乐,袭衣冠……强学不倦,问道未终。

——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铭

公元13世纪⑧南宋政府每年总收入不过四千万贯,市帕收入竟占1/20

——王应麟《玉海》

公元13世纪⑨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2)利用以上资料,对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进行解释。
2024-06-0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西岔沟西汉早中期游牧族墓群出土大量汉族文物如弦纹陶壶、绳纹陶罐、灰陶豆,木柄长剑、带和带玉王奉的剑、刻有汉字的铜矛、汉式铜,变形蟠螃纹、草叶纹、星云、日光、四禽四蝙纹铜镜等。据此可知(     
A.西汉实现了对西岔沟地区有效管辖B.西汉曾经向西岔沟大量移民
C.西汉曾经在西岔沟地区与匈奴交战D.汉文化随战争传播到西岔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图为出土于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的汉代封泥和简牍。封泥作为信件的封缄,能看出此区域信件文书往来的对象(如图,“益州”郡郡治在今云南昆明)。在200多枚简牍中辨识出“滇池以亭行”“建伶县”等文字。对这些文物解释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度扩展到西南边疆地区   ②“改土归流”取得一定的效果
③中央政府对云南进行有效管辖   ④西南地区与东南亚联系的加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 . 下图为日本京都周边地区出土秦汉文物分布图。据此推断,秦汉时期(     
A.中国文化远播海外B.中日民族交流开启
C.日本成为中国附属D.朝贡贸易体系确立
6 . 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     

A.对外贸易处于顶峰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
C.丝路贸易较为兴盛D.榷场互市相当活跃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觉醒下的近代中国文物保护

时间事件
19世纪
60年代
王韬参观大英博物馆时提出,“纵令士庶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
19世纪
80年代
康有为提出,“博物院等项,当令其属之于公,勿据为一己之私,于是任其制度之新奇,以开民智而悦民心”,并倡导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
1905年张謇奏请建设帝宣博览馆,并仿效日本“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同年创办南通博物苑,是国人创办的具有近代意义的首个公共博物馆,由通州师范学校管理,发挥其辅助教育的功能。
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以40块马蹄银换取了完整的敦煌文书3000卷,文书及零碎残篇6000多件和五箱佛画,并偷运出境。
1916年民国政府认为文物“非但供考古之研究,实关乎国粹之保存”,颁布《保存古物暂行办法》,扩大文物保护范围,责任愈加具体。
1925年故宫博物院开放,文物由皇室独享到全民共享,实现了文物公有。
192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拟用飞机将所得之材料运
往外国”,遭到学术界的强烈反对。
1930年政府出台《古物保存法》,将文物国有原则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共13427箱又64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近代中国文物保护的演变进行历史阐释。
2023-05-18更新 | 167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

材料二   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列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1)概括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
(2)概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中国古代文明绚烂多彩,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华美文物揭开神秘面纱。如图,长江流域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和黄河流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二者不仅“撞脸”,且均属仪仗用具。这反映了(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早期文明交流较为频繁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高超
10 .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找到以下研究资料。据此推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材料一距今三千多年前,新疆和田已有采玉和琢玉的部落,玉已大量流入中原内地。这条从中原地区经河西走廊到新疆天山南疆的通道被称为“玉石之路”。
材料二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展的古蜀国祭祀坑中出土的成堆的来自印度和缅甸的齿贝等文物(该祭祀坑距今约3400年)。公元前4世纪,印度人著作的《治国安邦》中有cina pat tag一词,意为“(产自)中国成捆的丝”的记载。
材料三近来考古研究表明,中国早期的铜器出现较晚,铜器的起源很可能是通过史前的“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例如偏处于西北的齐家文化,早期铜器的发展便远盛于中原地区,可能是首先接触到铜器的使用,并影响及龙山文化。

A.古代频繁的中外交流B.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化
C.丝绸之路之源头探析D.中国古代发达的商品经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