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觉醒下的近代中国文物保护

时间事件
19世纪
60年代
王韬参观大英博物馆时提出,“纵令士庶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
19世纪
80年代
康有为提出,“博物院等项,当令其属之于公,勿据为一己之私,于是任其制度之新奇,以开民智而悦民心”,并倡导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
1905年张謇奏请建设帝宣博览馆,并仿效日本“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同年创办南通博物苑,是国人创办的具有近代意义的首个公共博物馆,由通州师范学校管理,发挥其辅助教育的功能。
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以40块马蹄银换取了完整的敦煌文书3000卷,文书及零碎残篇6000多件和五箱佛画,并偷运出境。
1916年民国政府认为文物“非但供考古之研究,实关乎国粹之保存”,颁布《保存古物暂行办法》,扩大文物保护范围,责任愈加具体。
1925年故宫博物院开放,文物由皇室独享到全民共享,实现了文物公有。
192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拟用飞机将所得之材料运
往外国”,遭到学术界的强烈反对。
1930年政府出台《古物保存法》,将文物国有原则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共13427箱又64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近代中国文物保护的演变进行历史阐释。
2023-05-18更新 | 165次组卷 | 5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6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5大核心考点+50道高频非选择题)(统编版)
2 . 据考古发现,蒙元时期,在乌兰察布(内蒙古地区)明水元墓中,出土有纳失石(波斯语)辫线锦袍及绣有狮身人面像的刺绣图案;在赤峰地区发现元代伊斯兰教墓石和景教徒瓷质墓碑;在乌盟四子王旗发现元代驿站遗址和巨型敖包。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经济交流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D.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的广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丝绸的发现是2021年3月以来三星堆考古发掘最大的亮点之一。此次发掘现场专门设计建造了全封闭、恒温恒湿的发掘方舱,发掘人员全程身穿防护服进舱工作,尽量做到无菌化发掘。多学科实验室配置了一系列监测、检测与记录仪器,对出土器物进行现场观察、分析、信息提取和保护。三星堆考古说明(     
A.历史研究必须有考古依据方可采信B.蚕桑丝织技术最早出现在三星堆
C.现代科技手段大量运用于考古研究D.新冠疫情倒逼考古学的技术进步
2022-11-08更新 | 182次组卷 | 6卷引用:训练专项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4 . 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     
A.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B.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
C.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
5 .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出土的一件蜡染棉制品,图案是中亚、西亚地区的神祇——伊什塔尔女神,而其头后背光处印有印度文化因素;吐鲁番曾出土了北朝至隋唐时期以点蜡作纹的培缬(一种丝织品)产品。这些发现(     
A.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传播B.说明印度文明影响广泛
C.证实了新疆是我国疆土D.表明丝路文化多元共生
6 . 据考古发现,河南殷王武丁配偶“妇好”墓中出土随葬器物1928件,其中礼器、仪杖、日用器、装饰品等各类玉器756件,占出土器物总数的29.2%,这批玉器玉料基本上都产自新疆。这说明了(     
A.西域与内地之间的交往历史久远B.商品交换是联结东西方的重要纽带
C.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联系D.早期的民族迁徙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2023-04-28更新 | 10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7 . [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 . 《史记》记载“(汉文帝)治霸……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这使得人们对霸陵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近年对“江村大墓”考古时发现,大墓布局呈现只能有皇室使用的“亞”字形,并出土了车府、中司空印等中央机构的印章以及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金银器。经一系列考古发掘确认,“江村大墓”即是汉文帝霸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历史出现了由多元向一体的发展趋势
②汉初尊奉黄老思想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③中司空、车府等官职都隶属于皇帝掌控的中朝
④考古发现为解决历史争议提供有力证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8-16更新 | 924次组卷 | 15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3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六个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象牙和祭祀用的丝绸。而对新发现坑中的73份碳屑样品进行碳14年代检测,初步判定其中4号坑年代最有可能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
A.反映出当时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B.体现出社会等级分化初步显现
C.说明考古发掘就能还原真实历史D.丰富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认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