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5 道试题
1 . [新航路开辟和物种交流]

材料一   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摘编自[意]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

——摘编自《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材料三   16世纪末,马铃薯来到这个岛上,区区百年之内,爱尔兰人就以“酷食马铃薯”著称。一亩半的地,种下了马铃薯,就可以提供足够粮食,再加上一点儿牛奶,就可以让一家吃饱一年了。于是靠着这样的饮食,而且在没有任何医药、卫生、工业化或像样的政府帮助之下,爱尔兰人口从1754年的320万增长到1845年的820万。然后马铃薯枯萎病忽然来到,爱尔兰便主食歉收,造成近代史上严重的饥荒。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研究新航路开辟背景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尔兰人酷爱马铃薯的原因并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2 . 【玉米的起源与传播】民以食为天,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中的玉米既是食粮,也是饲料作物。某中学同学就玉米搜集了大量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小组一     玉米的起源史

材料一     考古遗存中的玉米   墨西哥特瓦坎谷考古遗址出土的玉米

材料二     神话中的玉米   

根据古典史诗《波波尔·乌》中的说法,玛雅人的起源属于“植物变化说”。造物主最先是用泥土和木头造人,但都不太成功,后改用新的材料——玉米来造人:“黄色和白色的玉米造成了人的肉体;人的胳膊两腿用玉米团做成,唯有玉米进入了我们祖先的肌体。”。

材料三   文字中的玉米 ——玉米有文字历史的开始

哥伦布在1492年11月15日日记中所记载的农作物:“在那里(此时他们在古巴岛)有一片土地,种植着一种作物,结的果实有点像小麦,当地人称之为马西日(Mahiz,即后来西班牙语maiz、英语maize的词源,意为玉米)”。   

——《哥伦布的航海日志》

材料四   科学视角下的玉米

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巨猫洞最低层发掘出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7000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王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这就把玉米的最早被驯化的地区缩小到从美国南部经墨西哥直至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的狭长地区。

——汤丽清《种子漫谈》

(1)现在史学界一般认为玉米最早起源于美洲墨西哥地区,根据第一小组收集的资料任选两则,从史料类型、研究价值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研究小组二     玉米的传播史

时间地区
公元前7千年左右驯化中心:北美墨西哥地区中部高原谷地玉米得到驯化和种植。
约公元前3千年前到1千年前左右拓展到中美洲及南美洲部分地区,秘鲁发现四千多年前贮藏玉米的大型仓库;玉米在北美洲很多地方作为重要农业作物种植。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左右哥伦布西渡大西洋把玉米带回到西班牙。由于玉米耐寒且高产,能在土壤贫瘠的山地种植,此后30年传遍了欧洲各地和北非。
17世纪以来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成为仅次于麦类第二大粮食作物,与马铃薯、甘薯这美洲三宝一起支撑起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2)根据第二小组收集的资料,概述玉米的传播历程,并从人类文明的交流视角加以说明。
3 . 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B.民族之间交流交融频繁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中外交流巩固盛世局面
2023-12-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了一幅反映泰晤士河的漫画,题为“沉默的强盗”,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下面有一行文字,关于这幅漫画的史料价值表述正确的是(     

A.反映了英国的漫画艺术水平B.直接印证了英国社会人们的金钱观
C.可以反映英国社会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D.艺术作品是历史研究的补充
5 .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禾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明清两代江南市镇及其四乡生产的生丝、丝绸、棉纱、棉布,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行销海外,在全球化贸易中;遍及亚洲、欧洲、美洲。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二卷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二   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贩接济。

——《雍正朱批谕旨》,程元章奏疏

大抵日本所须(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

——(明)姚士麟《见只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说明材料二对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
2024-04-1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6 . [中华民国防治乱霍]

材料   《上海市防疫委员会(民国)三十五年乱霍防治工作报告》目录

上海市防疫委员会三十五年乱霍防治工作报告目录
一、导言(吴国桢)
二、概论(张维)
三、上海市乱霍流行史及其周期性(范日新)
四、疫情(俞焕文 徐宝瑞)
五、免疫注射(刘绥亘)
六、检疫(戴芳渊 施毅轩)
七、隔离治疗(钱章材)
八、上海市防疫委员会行总上海分署合办临时急救时疫医
院办理概况(王霖生)
九、无致热原(pyrogen—Free)生理结晶溶液注射一八一七次
注射报告(王霖生、刘同坡)
十、病家访问及消毒(夏廉康)
十一、检验(缪卫康)
十二、卫生管理(杨锡龄)
十三、安全饮水(江世澄)
十四、施饮茶水运动(上海青年会饮茶水委员会)
十五、D. D. T灭蝇
(一)D. D. T喷射灭蝇队工作(夏廉堂)
(二)灭蝇灭蚊队灭蝇工作报告(黄家兴)
十六、宣传教育(徐宝瑞)
十七、分区工作(陈邦宪)
十八、储备器材(陈邦宪)
十九、经费之筹措及应用(刘汝聪)
附录
一、组织规程
二、实施方案
三、法规
四、界协助人力财力一览表
五、委员名单
六、干事名单

——摘编自邓铁涛《中国防疫史》

(1)根据材料,归纳国民政府“上海防疫委员会(民国)三十五年乱霍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市防疫委员会(民国)三十五年乱霍防治工作报告》目录的史料价值。
2024-04-1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7 . 解释唐代士族衰弱的原因时,许多学者认为是由于科举的兴起所致。然而美国的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认为,这是倒果为因。虽然进士举越来越重要,但是旧的家族娴熟地掌握了这种考试,以至于进士举成为大家族确保自身永久地位的一条新途径。不同于后来中国朝代科举以笔试为主、考官无从知晓答题人身份的规定,唐代的科举要求主考人和应试者之间、应试者们自身之间一种广泛的、遵照礼仪的互动。科举过程中强烈的社会因素也总是优惠士族的子孙。关于这一史学争鸣,下列说法正确的(     
A.历史研究只有质疑精神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B.新的历史解释离不开新史料的发掘
C.在争论中我们有可能不断接近真相
D.家国情怀会影响历史学家的价值
2023-11-2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一般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以下是一位山西太原农村知识分子的日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8年

四月二十日 (5月19日)

晚间传述,今日午前红、 日两军在黄楼沟口外开战,红军用枪击毙日兵三名。众闻日军受伤,莫不喜欢,可见众恨日军之甚矣。

四月二十七日 (5月26日)

近日红、日两军不闻有开战之处,惟闻各村雇人送饷需于红军,入风峪中,每日不断。

七月初一日 (7月27日)

太原县公署(日军扶植的伪政权) 知事武克恭所用之属员,君子少而小人多,由是横征厚敛。警务局长张继德,往往没收村民财物,惹怒红军,乃于上月下峪、风峪中之红军将警务局长张继德在古寨村捆绑上山……县公署及在县常驻日军亦无法挽救。

1939年

二月二十七日 (4月16日)

传言:昨日清源高白镇之红军邀截日军之运输汽车两辆,捆去日军三名……

三月二十七日 (5月16日)

“攻剿”红军之县政府日军,集合清原县城、晋祠镇堡、太原县城之处之日军五六百名,昨晚上山……不见一个红军……日军大肆搜寻,毫无踪影,惟将杜里坪、杏坪两村之房舍,并所存之粮全行烧毁,其牛、驴、马匹收牵而去,猪、羊、鸡用刀杀毙。所有衣物等件均被日军劫掠。……

——据刘大鹏遗著   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整理

(注:日记中红军即八路军。括号中日期为日记标注者所加阳历日期。)

(1)任选材料中的两个群体,概括其行为,并据此说明当时抗战的形势。
(2)日记中有很多关于“红军”攻击日军的“传述”“传言”,你如何看待这些“传述”“传言”的史料价值?
9 . 国际运河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事件
16世纪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1879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挖凿工程于1889年停顿。
1901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1914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1963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
1977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1999巴拿马于1231日正式收回对运河行使主权。

材料二



1956年埃及时政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

注: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栏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

——选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变迁”,概括一条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或趋势,并予以简要说明。
(2)提取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时政类漫画的史料价值。
10 . 下表所示为某学生搜集的不同时期部分文人对唐代藩镇的相关评价。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天下兵又动,太平竞何时......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韩愈《归彭城》
唐之亡,强分其地,国以十数”李攸《宋朝事实》
“世言唐亡于藩镇。而中叶以降,其不遂并于吐蕃、回纥,灭于黄巢者,未必非藩镇之力……藩镇强唐弱,藩镇弱唐亡”顾炎武《日知录》
A.学者立场和时代影响历史书写B.上述材料均为研究唐代藩镇的一手史料
C.历史研究随着时代发展而完善D.历史结论应以今日价值标准作最终判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