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建立时,世家大族已无法再像魏晋时期左右当时整个政治道路走向,因为社会的力量已经开始重构的过程,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寒门地主兴起的时代,一个新生的政权要获得合法性就必须扩大其统治基础。隋文帝沿用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三省制度,创行“三省六部制”。

——摘编自黄璟<三公九卿制转变为三省六部制的内在政治》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三省相互制约平衡,避免了大权独揽的现象。为了更加适应唐朝的发展需求,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变化。三省六部制度下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此后,历朝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一制度。

——摘编自李亚萍、郑辰《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创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朝:“积贫积弱”?

材料

“积贫积弱”源自钱移先生著作《国史大纲》第六编“两宋之部”第三十一章“贫弱的新中央”之“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国史大纲》是历史学家钱穆于1939年6月撰成的一部通史性论著。钱穆指出,“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

北宋部分皇帝在位时期财政收支情况统计表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盈余(单位:贯)

太宗至道末年

22245800

岁出

余大半

真宗天禧末年

150850100

126775200

余24074900

仁宗皇祐元年

126251964

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

116138405

131864452

不足15726047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朝“积贫积弱”的看法。
(2)钱穆先生为什么对宋朝有“积贫积弱”的评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汉初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许多农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这沉重地打击了西汉农业的发展。另外,在小农经济的历史背景下,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十分依赖自然而又受制于自然。同时,一些商人为了发财致富,趁着资源紧缺而囤积物资,并利用自己拥有的财产大肆兼并土地,从而影响社会秩序。西汉时期,汉武帝大力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目的之一就是让“鄙夷商人”成为深入人心的思想,从而加强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控制。

——摘编自张丽慧、郭家慧《“重农抑商”背景下西汉农业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在元杂剧《东堂老》中,富商赵国器在临终前将他的儿子扬州奴托付给好友李实(东堂老),但扬州奴在父亲死后肆意挥霍,把家财败光,最终沦为乞丐。之后因艰苦生活的磨练,他痛改前非,变得勤俭刻苦。最后,东堂老把赵家的产业交还给扬州奴。诚然,剧本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扬州奴“败子回头”的故事,引出俭成奢败的教训,也表彰了东堂老的信义行为,但剧本始终贯穿着更深刻、更值得重视的思想内涵——作者对商人阶层的认可。《东堂老》这种重商、颂商思想的形成无疑与元代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关联。

——摘编自戴汝庆《从<东堂老>看元代中后期对商人态度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前中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杂剧《东堂老》对研究元代商业史的史料价值。
4 . 【古希腊城邦与中世纪城市】

材料一   一般来说,城邦综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赋有“邦”或“国”之意,每个城邦都是由一个中心城区,加上周围的农村地区构成。亚里士多德指出:一个城邦最适当的人口限度是大到足以自给生活之所需,小到观察所能遍及。在城邦中,公民通过抽签形式产生管理者,公民大会与公民权力一步一步地得到加强,形成了特有的政治体制,这也催生了希腊思想领域的繁荣。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叶)希腊城邦发展达到极盛,与爱琴海的早期国家相比,政治制度与国家形式发展水平更高,到了马其顿统治时代,城邦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仍继续存在。

——摘编自张广智《略说古希腊的城邦文明》

材料二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紧邻古代城市、城邦、修道院的地方或村庄的郊区,开始出现商人聚集地。由商人组织成的经济活跃中心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手艺人,而成群的工匠的手工业产品流传到远距离的他地就必须依靠商人。商人们保证了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因此其阶级权力不断上升。这些城镇由领主建立并保护,旨在招徕自由地租保有者,鼓励他们缴纳货币地租,也有一些领主让渡一些权利,如让与土地保有权,以有利于市镇发展。西欧中世纪将分封制、庄园制等作为其主要标志,城市则成为“封建海洋中的一片孤岛”,由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成为最早的反封建的力量,他们作为摧枯拉朽的力量源泉,不断噬咬着封建社会的内部肌体,孕育着自由和斗争精神,最先在封建体制内部唱响了资本主义的赞歌。

——摘编自朱明《重新审视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前在城市行政管理上长期存在的坊市分割制度,便是基于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考虑的。`宋代随着民众侵街现象的发生城市不再只是单一的政治、军事中心,还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面貌越来越具有浓厚的经济色彩。据学者体计,北宋全境拥有10万户的城市约有40多个,到宋徽宗时上升到50多,数量超过汉唐数倍,以工商为业的戒市居民成分与日俱增。环城草市扩大了原有城市的规模和范围,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摆脱坊市分离的新道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商品意识也在迅速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这使宋代带有明显消费性和商品化色彩的城市文化娱乐活动日益兴盛起来,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存在。宋代租佃关系盛行,农民具有了相当大的人身自由。城市中的大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海内外一些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1915年中国10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一览表(局部)

排名

城市

城市人口

是否开埠

1

上海

1000000

开埠

2

西安

1000000

3

广州

900000

开埠

4

汉口

821280

开埠

5

北凉

700000

6

福州

624000

开埠

7

重庆

517000

开埠

8

兰州

500000

9

佛山

500000

10

成都

450000

11

昆明

450000

开埠

12

南京

368800

开埠

13

南昌

300000

14

长沙

250000

开埠

——摘编自何一民《试析近代中国大城市崛起的主要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指崛起的主要因素。
6 .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其实质就是家国利益本位的价值观。儒家并没有否定私利、私欲、认为私利、私欲同公利一样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公利在价值上要大于私利,公利具有优先的地位。人们能够以公利为要,就能克服因私利导致的纷争,使国泰民安。

——摘编自杨秀香《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优患,长于此惠”。这一时期,西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动气”的忠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材料三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传统文化的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传统文化的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

——摘编自陈雪琴《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探析》


(1)"义利观"体现了家国情怀。根据材料一儒家“家国利益本位的价值观”的涵义是什么?分析儒家义利观形成的政治背景,并指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要达到的政治目标。
(2)家国情怀也体现在“忧患意识"上。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建立后面临哪些忧患?试举出北宋一位试图以改革解决国家忧患的人物与事迹。
(3)传承民族精神,并不断创新也是家国情怀。阅读材料三,有两点可供选择说明:①根据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口号、参加者与结果,对“五四运动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观点予以说明。②结合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传统文化的转化提供领导力量”作出说明。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策,在北疆、西南等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负责该区的民政和防务。对于内徙的边疆民族,则设立属国,其内部事务仍由该部酋长负责。西汉王朝还以长城为主干,构建了由塞、障、亭、燧组成的边防体系,并开展了以军屯为主的屯田活动。此外,西汉王朝还对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征讨、纳降、内徙等政策,实现对匈奴的管辖;对西域诸国则主要通过频繁派遣使者、和亲、征讨、册封官爵等政策,实现对西域的掌控。

材料二   对于内地和边疆,乾隆继承了康、雍的思想,认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并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的作用,如:安抚首重蒙古成为清朝的基本国策,以及设立与六部平行的理藩院。对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土司制度,清政府也逐渐废除,并设置流官予以管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认识。
2022-07-24更新 | 204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大臣出洋考察团从人员选拔到资金筹措,无不超过以往的规格。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加入考察团的数十名参随,大多为时代精英,不少具有留学经历。考察团在考察过程中,清政府的驻外使节负有接待之责,他们积极推荐留学生、联络外国政府。考察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弥不关注,大致做到了谕旨中“考求一切政治”的要求。以端方、戴鸿慈一路为例,考察的国别达十五国之多,银行、公司、学校、工厂、监狱等皆属于考察之列。考察团在考察过程中,各国政府普遍予以热情接待。

——摘编自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

材料二 中国各类代表团出国考察(单位:次)

时间中央党政代表团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经贸专题中央领导部委办代表团代表团
1977.71979.667247143173335

(注:表中不包括军事出访代表团和地方党政出访代表团)

——摘编自黄一兵《邓小平与新时期改革事业的启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五大臣出国考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析与清末相比,“文革”后中国代表团出国考察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考察团出国考察带来的启示。
9 . 历史上,一些西方国家自身在人权问题上劣迹斑斑,却时常自封“人权判官”,充当“人权教师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92~1548年美洲部分地区印第安人人口变化表

地区14921548
伊斯帕尼奥拉岛25500
佛罗里达100万左右5
墨西哥下降约90%

——据<美国>菲利浦·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整理

材料二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19世纪后期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其主旨是将达尔文生物领域里的发现应用到社会领域之中。这种观念被拿来为殖民主义辩护,殖民主义被视为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因为当地的土著是羸弱的,根本不适合生存,所以占领他们的土地和资源是合理的。在军事行动中,最强大的军队会取得胜利,因此也是最合格的。失败的一方大量伤亡,正是他们不合格的自然结果。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实践和信仰,如德国人类学家和后来的纳粹理论家推崇的日耳曼种族主义。

——摘引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材料三 二战期间,在上万个各类集中营中,奥斯威辛集中营囚禁犯人的规模最大,杀害囚犯的数量最多,处死犹太人的方式最为骇人听闻,折磨囚犯的手段最惨无人道,因此囚犯的残存率也是最低的。奥营有最令囚犯和外界犹太人胆战心惊而号称“死亡工厂”的毒气室和焚尸炉。在大量灭绝的同时,奥营又暂时留下为数不少的犹太人服苦役,当牛作马,允许他们精疲力尽后自然地死去。在奥营纳粹医生还允许一些年轻的犹太男女、吉卜塞人和非犹太政治犯不从事苦役,也不杀死他们,但他们的命运却往往比迅即杀害者更加悲惨-他们将像试验豚鼠一样,被纳粹医生和专家、教授们多次进行活体试验。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美洲部分地区印第安人人口急剧下降的原因,并简要说明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2)结合所学,概述“达尔文生物领域里的发现”的内涵。根据材料二,简析“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消极影响。
(3)仔细阅读材料三,归纳奥斯威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在人权问题上”的“斑斑劣迹”,并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定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