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元史•食货志》记载:“科差之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及世祖即位又增设“俸钞”之科。科征办法为“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而且主要由民、军、站、匠等诸色户计中的民户负担,同时民户又细分为丝银全科系官户、丝银全科系五户丝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等户别。据此可知,元代科差的实施(       
A.说明中央集权统治遭冲击B.客观上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C.体现出自耕农经济的衰退D.有效抑制了地主兼并土地的痼疾
2024-06-0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A.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B.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D.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2024-03-04更新 | 1973次组卷 | 35卷引用:【好题汇编】高一下期中模拟预测卷(天津专用)
3 . [明清商帮]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中国部分商帮简介

经营项目经营特点活动范围

经营方式

商业资本投向

洞庭商帮

粮食、丝绸、布匹、染料、木材、粮食加工、花木果品、药材、买办、银行、钱庄业等以贩运业起步,到后来开辟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以自己的家乡(苏州)为经商活动的依托点(1)运河沿线:包括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以南地区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2)长江沿线数省

独资经营(直接经营或委托经营)、“领本”经营、合资经营

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金融资本相结合,主要用于扩大经营规模或投资于新式企业等

江右商帮

粮食、茶叶、瓷业、纸业、布业、烟业、盐业、药材、杂货、书业、典当质押业等操业甚广、经营灵活,但资本分散,小本经营,多以本地土特产品为依托;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是借贷湖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两广、河南、山东、陕西、北京、两直、浙江、辽 东、甘 肃、西藏等

以个体经营为主,然后发展到结 帮 贸易、合伙贸易等经营方式

(1)生活性投资:如赡养家人、资助亲友等;(2)社会性投资:如建祠修谱、增置族田及族产、办学助读、建桥修路、救灾赈荒等;(3)产业性投资:如农副业商品生产及开设矿场等

徽州商帮

盐业、茶叶、水材、典当、粮食、棉布、丝绸、瓷器等借助宗族势力,建立商业垄断,展开商业竞争,投靠封建政权,建立徽州会馆,借助宗法制度,控制从 商伙计,以长途商品贩运活动为主,兼有囤积居奇、特权牟利、牙行制度、高利贷等淮、浙、楚、滇、黔、闽、粤、秦、燕、晋、豫等,远涉重洋、经商异国者也不乏其人,但主要集中 于三大 区 域:(1)长江中下游地区;(2)京杭大运河两岸;(3)赣江入岭南一线

族人合资经营较为突出,也有合股经营、附资经营等

买田置地,奢侈性消费,办学助读,建祠修谱,增置族产族田,赈灾助饷;但也有一些人将商业资本投向生产领域,开始向早期资产者转化

材料二   长江、汉水从湖北境内穿过,他们除连接湖北各地外,还将湖北与四川、河南、陕西、江西、湖南、安徽、江苏、上海连在一起,并通过其他河流连通华北、华南和西南各地。明清时期各地商人云集,“上而川滇,下而湖鄂吴越,皆有往者,至郡城商市半皆客民,有川帮、建帮(福建帮)、徽帮、江西帮以及黄州、武昌各帮”。清代汉口盐商首领多为徽州人担任,史籍中徽人“举盐英入荆楚”“业盐汉皋”“以盐英游荆襄”之类记载不可胜数。湖北蒲圻所产茶叶则为山西、广东商人所垄断,山西商人将当地所产茶叶运往内蒙古、新疆等地销售,广东商人则将茶叶运往南方各省销售。湖南、江西不少地方从湖北贩回棉花,如湖南邵阳县商人多贩他处棉入内,其中“来自湖北者最多”。

——摘编自段超《明清时期湖北地区商业发展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湖北地区商业发展的原因。
2024-04-1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发展了周初萌发的人本思潮,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把人本思想在理论上推向了高峰。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把仁的主要内涵界定为“仁者爱人”,自觉地承认必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儒家认为,仁和善是天道赋于社会与个人的本性,他们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比较方而发现人的价值。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在荀子哲学中,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

——摘编自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儒家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始终以修身、内省来完善自我人格,作为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任与命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导致戴铣等人被逮捕入狱,王阳明抗疏引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失过行为。这种批判力量亘古相传,王阳明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例。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

——摘编自赵维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价值。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人倡导的仁爱、宽恕思想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汉族、匈奴、突厥、吐蕃、女真、蒙古、维吾尔族等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传统和习俗,并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提供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允许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求得生存与发展。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种形式都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和不同审美观念的独特之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促进了宗教和哲学的融合。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也大多深谙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包括唐代的羁縻制、辽代的南北分治、清代的盟旗制等都体现者这一理念。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更是让中小地主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政治抱负。此外,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文化、商业、科技等领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并使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摘编自王炜民《中华文明概述》

材料二   古代西方文明崇尚对立与冲突,常常导致宗教战争和割据战争的爆发。人类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意识形态冲突,乃是公元420年罗马帝国摄政普尔克里娅以保护波斯境内的基督徒之名,而对迫害基督徒的波斯皇帝巴赫拉姆开战。中世纪,欧洲统治者为了弘扬基督教,打击异教徒,多次进行所谓的宗教清洗、宗教裁判,不同于基督教信仰的各类宗教或惨遭灭绝,或被迫远走异国他乡。欧洲各国君主和宗教人士发动的讨伐异教徒的九次十字军行动,几乎每次都以灾难性的失败告终,但这些行为往往成为全欧洲基督徒的美谈。欧洲各阶层之间也对立严重,即便是古希腊,外邦人想要获取公民权的机会几乎为零;中世纪贵族的后代永远是贵族,庄园主世代为庄园主,农奴几乎没有任何走向自由民的机会,甚至在法国等国家还存在与阶层一一对应的三级会议。中世纪晚期,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的冲突更是旷日持久,对近现代欧洲历史走向的影响不可避免。

——摘编自孟广林《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西方文明不同于古代中华文明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史籍记载,秦朝营造宫室征用劳力为七十万人;修筑秦始皇陵征用七十万人;对匈奴用兵为三十万人;北筑长城四十万人;戍守岭南五十万人。仅此几项,累计达二百六十万人,占秦代全国总人口的13%。这说明秦朝(     
A.重视国家建设B.徭役繁重C.赋税沉重D.重视军事发展
2024-05-3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世纪中期,英国庄园文件记载,塞格菲尔德庄园的管家下令进行土地休耕,经农民同意,双方就土地休耕达成协议。在科尔多普庄园,所有佃户都同意领主的提议,不要在某水域抓鱼。这些记载表明中世纪英国庄园(     
A.等级观念淡化B.重视契约精神C.生产效率低下D.生产活动多样
2024-04-08更新 | 232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太王古公亶父有意传位给第三子季历,其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便主动让国,一同出奔“荆蛮”,建立国家,自称“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史称“太伯奔吴”。这一事件(     
A.催生了华夏认同观的产生B.导致宗法制基本原则的崩坏
C.扩大了分封制的适用范围D.推动中原文化向江南的传播
9 . 据史料记载,5到6世纪时,尽管拜占庭官方禁止金属出口,但是由于不断地向蛮族缴纳贡物,同时大量购买外国商品,如通过波斯获取印度的香料、中国的丝绸等,帝国的黄金等货币储备也在逐渐耗尽。这反映出拜占庭(     
A.区域间贸易对财政产生影响B.帝国财政正面临崩溃
C.世界市场形成加速黄金外流D.开启白银货币化进程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15世纪中叶至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期间,中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

材料二由于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逐渐失去了优势,并且在19世纪末被欧洲所赶超。清朝初期,仍然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但在1808年几乎停止了流入。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也迅速失去了技术上的垄断地位。美洲大陆成为新的棉业种植加工基地,英国人移栽了中国的茶树,在印度次大陆建立起红茶生产基地以后,中国传统贸易的“拳头产品”一茶叶,已毫无优势可言。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布了《银购入法》,19345月又颁布了《白银法案》,造成白银价格的大幅上升。中国的白银如潮水般外流。导致金融梗塞,工商各业资金周转困难,银行、钱庄、工商企业纷纷倒闭甚至停业,造成大面积经济萧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白银外流对中国及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2024-05-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观澜湖华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