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元史 ·顺帝本纪》记载:“六月丙寅,宣德府水灾,出钞二千锭赈之。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水旱蝗,大饥,诏以钞二万锭,遣官赈之。”该史料反映出(     
A.政府对灾害的重视程度B.国家赈灾方式的多元化
C.国家是灾后赈济的主体D.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2023-07-14更新 | 21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周中期的《吕刑》记载:“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下列古代传统与该观点最为契合的一项是(     
A.原情定罪B.论心定罪C.以礼入律D.轻罪重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根据近年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吴国篇》中记载,春秋晋国赵氏采用最大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同时,赵氏“公无税焉”,不按亩征税,其余五卿都“伍税之”,即五分抽一的税制。在齐国,田成子对外借粮继续用先辈的小斗进、大斗出的办法。这些举措
A.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兴起B.推动宗法关系逐步瓦解
C.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确立了私田的法律地位
2022-04-06更新 | 686次组卷 | 1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海达行知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图为《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中关于尚书省的记载。这说明金朝(       
尚书令一员,正一品,总领纪纲,仪刑端揆。
左、右丞相各一员,平章政事二员,从一品,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
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为执政官,为宰相之贰,佐治省事。

A.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先进性B.完全采用汉族统治方式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D.重用文人加强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史料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刻石提出了“义”的规范:“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这种“义”的规范本质意图在于(     
A.凸显专制皇权的政治功绩B.巩固儒家倡导的等级秩序
C.践行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D.落实家庭伦理的具有要求
6 .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组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郑州商城遗址,四周建有城墙,周长达6960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及制陶制骨作坊等。下列关于郑州商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设计凸显政治、经济及防御功能B.完全按照《考工记》的记载而建
C.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D.商业的发展是其建城的根本原因
7 . 下表是东晋十六国时期,部分政权开国君主出身的史籍记载情况。这反映了(     
政权
开国君主开国君主出身记载
后秦姚苌《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出自三苗,舜徙之三危山。而《姚戈仲裁记》(姚戈仲,羌族人,姚苌之父)则说其自称舜的后裔。
后凉吕光《魏书·吕光传》记载吕光为略阳氐人。太元十四年,吕光自称三河王,追太公吕望为始祖,《吕光载记》因此称其为汉高祖吕后之宗族。
A.战乱导致史籍的记载矛盾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C.割据政权彰显正统的努力D.民族交融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
2022-07-08更新 | 185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B.气候条件变化
C.西北少数民族崛起D.南方经济发达
2022-03-05更新 | 909次组卷 | 3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如表为历史文献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依附民的部分记载。当时大量农民依附的意图在于
文献记载内容
《隋书·食货志》(东晋)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
《南史·齐东昏侯纪》凡属名(依附民)多不合役,止避小小假,并是役荫之家
《魏书·食货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

A.逃避封建剥削B.取得合法身份地位
C.获得主人荫庇D.得到免役政治特权
2022-03-05更新 | 752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中华文化的摇篮,还是“中国的忧患”?

材料一 有史册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约有1593次,较大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6-7次。

黄河改道简史

序号时间相关记载黄河入海流向
第一次春秋时期“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今浚县)东行漯川,又经滑台城,又东北经黎阳县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今河南滑县),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沧州入渤海
第二次新莽时期公元11年,“河决魏郡(今河南濮阳西北),泛清河以东数郡”。后来东汉王景奉命治理黄河,此后800余年黄河没有大变动,人称“王景治河千年无患”。利津入渤海
第三次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8年,黄河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棣笃马河入渤海
第四次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金军,在滑州掘开黄河堤防,意图以洪水阻挡敌军南下,黄河自此夺淮入海。北流、南流两分支分别入渤海、黄海
第五次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北流断绝,南流入淮河进黄海
第六次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5年,咸丰帝谕示:“现值军务未平(太平天国起义),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利津入渤海

材料二 黄河改道总览图



(1)指出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泛滥的原因。
(2)概括黄河改道所产生的影响。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