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氏族制演变而来的苏美尔城邦,在其形成之初主要有三个政治机构: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又称“公民大会”)。它们分别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首领、氏族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演变而来的。城邦首领有多种称号;他们是城邦主神的最高祭司,居住在主神神庙内,负责主持城邦的祭祀活动,掌控神庙的经营和修建;他们还主管城邦水利工程的修筑,他们平时参加政权管理,战时统帅军队。据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记载,乌鲁克城邦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的抵抗主张虽遭到贵族会议的反对,却在得到公民大会的支持后实现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为了统治疆域广阔的国土,古巴比伦国王宣扬自己是众神之王。国王不仅有权任命和罢免官员,还全权处理国家的一切事务——包括军队的、宗教的、行政的、司法的……他们在都城中心下达指令,由下一级的官员负责传达,政令被一级一级地传达下去,使所有人遵守。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一个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及一套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官僚机制逐步成型。

——摘编自[英]莱昂纳德·W·金《古代巴比伦:从王权建立到波斯征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美尔城邦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谟拉比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贡献。
2 . 明朝玉米传入中国后反响并不热烈,李时珍称它“气味甘平”,属本草学药物性味;王世懋说它“煮食之味”不如芡实。清初《招远县志》记载,“田畔、园圃间艺之”,直到乾隆和道光年间,玉米这一高产作物才在中国广泛种植。这一转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玉米品质逐渐得到优化改良B.清朝大力增加耕地面积
C.玉米利于缓解人地矛盾问题D.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代农民如何收割水稻,史书上不曾记载,而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局部,见下图)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收割水稻先割谷穗,再刈谷草的情况。据此可知,汉代画像砖(     
A.具有弥补史书不足的作用B.能够完全还原历史的原貌
C.可以纠正史籍记述的错误D.是最真实可靠的研究史料
4 . 中国的铁锅在中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先进铸锅技术,使得南宋以来的中国铁锅成为周边诸国的抢手货,一度引发了宋孝宗“金银铜铁,海舶飞运,所失良多”的感慨。元代《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记载南海各地贸易都涉及铁锅。宋以来长期禁止铁锅出境贸易。明初,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铁锅以赏赐海外诸国,规定每个官员带锅五十口,士兵每人带锅十口。官员九百人,带铁锅重四百五十吨;士兵二千七百人,带铁锅重二百七十吨,合计共带铁锅七百二十吨。

——摘编自许艳青《明代主要金属类商品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占据澳门后,葡萄牙及后来的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很快建立起以澳门为中心的铁锅走私线,伙同中国商人将铁锅贩运至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在“马尼拉大帆船”推助下形成的太平洋丝绸之路上,中国生铁和铁锅扮演了重要角色。

铁锅海外贸易的一大转机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颁行《粤海关税则》。该税则将铁锅列入征税商品,结果铁锅如浩荡江水一般涌入海外市场。据学者罗一星推算,康熙二十四年至雍正九年(1731年),每年夷船、华船和走私商船出口的铁锅重量不少于300万斤,数量达75万口。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称:“内地铁货出洋,以锅为大宗。其往新加坡、新旧金山等处,由佛山贩去者约五十余万口。”

——摘编自罗一星《论清代前期的佛山市舶》、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和宋元的铁锅贸易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康熙二十八年前后的对外铁锅贸易有何不同?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关于如表文献材料的相关记载,主题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文献材料材料来源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旧唐书·列传·吐蕃上》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唐蕃会盟碑》碑文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B.中外民族关系的交流与融合
C.大一统国家局面得以最终奠定D.唐代历史演变的兴盛与衰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蜀堰记》记载,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重修都江堰,效果很好,修堰之前,“常岁获水之用仅数月,堰辄坏。今虽缘渠所置碓磴纺绩(借助水力推动的捣米器具和纺车)之处以千万数,四时流转而无穷”。这表明,都江堰的重修(     
A.有利于古代水力机械的推广B.巩固了官营手工业的技术优势
C.促成手工业领域的技术革新D.推动了中国南北经济均衡发展
2023-05-22更新 | 332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一)历史试题
7 . [百年党史●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记载,反映着革命先辈的崇高革命精神。红色旅游资源也因为是革命精神的承载客体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围绕“红色旅游”,选取以下任意- - 幅图片,以导游身份向游客宣讲红色历史、传播革命精神。(要求:主题鲜明、史实准确、符合逻辑,不超过300字) .


8 . 辑于公元前21世纪前期的《苏美尔王表》记录了最早的国王们的统治顺序和年代,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最早的国王们的统治时期异乎寻常的长;有些国王考古证据丰富、完整,但在王表中却无一字记载。这说明(     
A.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B.文献史料须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
C.传世文献记载为真实历史的存在D.西方史学家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
2023-05-14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据记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共掠夺煤炭1.15亿吨,钢材1308万吨,生铁300万吨;在东北开采石油年均20万余吨;收缴粮食为3330.8万吨,其中1130万吨被运往日本。日本此举的目的是(     
A.满足日本拓展市场的需要B.变中国为其经济附庸
C.消灭中国抗日的物质基础D.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
2023-05-08更新 | 442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改汉姓”“定籍贯”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学者目前共查到128篇北魏元氏墓志,其中明确记载籍贯为洛阳的有108篇,籍贯缺失的墓志有17篇,另有3篇墓志籍贯不明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鲜卑皇族积极支持孝文帝改汉姓B.改汉姓巩固了拓跋氏的核心地位
C.籍贯缺失反映当时对门望不重视D.鲜卑元氏贯彻籍贯改革程度较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