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848 道试题
1 . 文艺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旧)年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间艺术形式,由民间艺人根据民众的喜好和愿景,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题材辅以特定的艺术想象绘制成品,供年节时粘贴于门框或室内墙壁上。其题材内容大多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门神类(《神茶郁垒》)、迎福纳祥类(《金玉满堂》)、农令节气类(《女十忙》)、敬神祭祖类(《家堂》)等。

——摘编自朱斌《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年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塑造》

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传统年画风格的因素。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学者宋圭武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小岗村包产到户是错误的决定B.集约化经营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
C.必须保证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D.农村劳动力欠缺制约小岗村的经济发展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牛奶的食用和传播

时期状况
中世纪经常食用乳制品被视为贫困的标志。
1871巴斯德灭菌法发展到成熟阶段。
19世纪末火车的运行驶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法国、俄国人分别将奶牛带入中国。
1906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
1910居住在天津的德、俄、意、日等多国商人已经开始经营乳牛场。
1926冰箱的出现使得奶类的保存与运输更趋便利。
1950323法国政府强制规定必须销售用蜡封口的瓶装牛奶。从此,瓶装或纸盒装牛奶的销售日渐普及。
20世纪90年代瑞典利乐公司把无菌复合纸包装从北欧带到了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乳业“黄金10年”的到来,让牛奶成为家家必备的日常食品。
21世纪以来国内乡镇地区消费能力逐渐增强,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稳步增长。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指出所提取的信息;论题明确且紧扣信息;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2024-04-25更新 | 3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五校(省实、广雅、执信、二中、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中世纪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三个方面的发展逐渐更改了忠诚的这一尺度。一个发展是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另一发展是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最后一个发展是西欧的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这些发展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二战结束以来,由于殖民地独立后的人员“返流”、为战后重建招收“客工”、接收各类难民和欧洲共同体内人员自由流动等原因,欧洲各国的移民数量不断增加。欧洲原本相对单一的民族国家因此出现了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治理形态上的变化在欧洲国家也体现得非常充分。欧盟已经建成统一市场和关税同盟,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通过《申根协定》取消国境限制;在政治、外交、财政、社会等领域中,欧盟国家的合作也日益紧密。这样,原来属于民族国家控制的主权事务,很多都要在欧盟层面上进行合作与协调。

——摘编自田德文《国家转型视角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欧洲民族国家出现的新情况,并简析其影响。
2024-04-2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五校(省实、广雅、执信、二中、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大事记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1年,清政府逐步推出各项“新政”,改革官制、兵制、学制,奖励工商。

1905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组成同盟会,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19059月,清廷废除科举制,大办新式学堂。

190510月,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9月,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612月,湖南、江西交界爆发萍浏醴“革命军”会党起义。

19075月—19084月,仅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就连续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910月,除新疆奏明缓办外,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咨议局议员选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意代表选举。

19114月,黄花岗起义。

19115月,“皇族内阁”成立,预备立宪骗局被揭穿,清廷空前孤立。

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190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除清政府外,还有哪两股政治势力在思考中国的出路,并概括其政治主张。
(2)根据以上材料,如何理解“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请结合清末新政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说明。
2024-04-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五校(省实、广雅、执信、二中、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78年,开平矿务局欲招集商股80万两,到1880年实募得仅30万两。后“每日出至五、六百吨之多”,利之所在,趋之若鹜。1881年11月,“矿局在上海已集股一百万两”。1882年,面值100两的股票涨至154两,1883年春,股票持有者已拒绝210两的售价。这说明(     
A.企业经营模式关乎其成败B.开平矿局赢得民间资本青睐
C.开平煤矿的成功获得保障D.政府态度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下图是 1950-1956 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 100,不包括手工业)。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       )

A.中共已意识资本主义的弊端
B.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完成
23-24高二上·广东·期末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全球化动力机制的变化”的课题时,制作了以下示意图做为学习成果,准备进行展示。

第一次全球化的动力机制示意图(1914年之前100年)
请你做为学生评委,结合所学对该示意图进行评析。(要求:可以赞同或提出修改建议,并加以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2024-04-06更新 | 3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图为 1926 年发表于《北洋画报》的漫画《武力解决之未当》,漫画中的文字为:“小百姓说:用那改锥好,结果还要好的多呢,何必用锤!”该漫画意在揭示(       )
A.北方民众反对国民革命B.国民政府崇尚武力治国
C.帝国主义力图瓜分中国D.军阀统治致使民生艰难
2024-03-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