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22-23高二上·湖北荆州·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材料一封建政府利用户籍制度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甚至把任意离开户口所在地视为一种犯罪而加以惩处一-人身束缚导致整个社会的封闭,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同人口的地域流动一样,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志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而且还被划分为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这几种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政府还通过户口管理对人口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

——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汉代起实行的“编户齐民”制度,直接把户口与土地、赋税、徭役联系起来,被历代封建王朝效仿,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的户籍制度。而早在春秋前期,齐国管仲将居民按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民,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秦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十分严厉的互相监督、互相检举的连坐制度,“脱籍”不仅本人要治罪,而且亲属乡邻以及执掌户籍的官吏都要治罪,统治集团借此将每一座城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毫无遗漏地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之中。

——摘编自王凌云《论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023-01-04更新 | 10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高考河北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材料二边疆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边疆。近代民族国家诞生后的边疆主要指领土边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提出了利益边疆的概念,纷纷建立利益边疆。

类型内涵特征内容
领土边疆主权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的边缘部分。空间的地表性,边界的确定性,管辖权的排他性。陆疆
海疆
空疆
地底疆
利益边疆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范围所及空间。空间的利益性、边界的模糊性,权利的交错性。经济边疆
文化边疆
信息边疆
太空边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结合背景、实质评析当今利益边疆观。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72年,西门子向中国提供指针式电报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电信事业的开端。

1879年,西门子接到一笔来自中国政府的照明设备订单。西门子提供了一台10马力的蒸汽发电机,用于上海港的照明,大大提高了港口的工作效率。

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为城区照明以及电车轨道提供电力,成为中国发电行业的先驱。

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有轨电车,俗称“铛铛车”,连接郊区的马家堡火车站与永定门,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之一。

1903年西门子为青岛啤酒厂提供一台电机,这台电机几乎没有出现过故障,直到1995年新设备投产后才光荣退休。

1912年,西门子在云南省的云南湖畔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

1921年,西门子开始在山东省枣庄市实施中兴煤矿公司的电气化工程,该工程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采矿工程。

从1949年到70年代初的时间里,西门子对中国的出口额低得可怜,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医疗器械。西门子同香港贸易公司——捷成洋行开展合作,由捷成负责在中国市场分销西门子的产品。

1979年,西门子向宝山钢铁厂提供了冷轧自动化系统。

1984年,西门子为中国建设了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这条输电线可以将1200兆瓦的电力从位于长江中游的葛洲坝水电站输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市。

2001年1月,包括西门子在内的德国财团获得了一份订单,建设连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市区的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高速磁悬浮铁路。

2002年,西门子将世界先进的双源炫速CT引入中国,为患者提供更细致的呵护。

2004年3月,西门子获得上海振华港机有限公司总价为2800万欧元的单个项目合同,包括PLC控制和人机界面、AFE驱动装置、主电机及相关传感器。

2008年,西门子将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助力上海高桥第三发电厂,大幅度提高燃煤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世界燃煤行业竖起“中国标杆”。

2010年,西门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提供配电、照明、楼宇及安防等方面的节能解决方案,以及先进科技,用心诠释“绿色世博”。

——摘自《140年·西门子携手中国》《南风窗》2012年第19期

(1)根据材料归纳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交往的各主要阶段的特征,并分别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交往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应该如何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往?

23-24高二下·全国·课后作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亚非拉爆发的民族民主运动声势大、时间长,在亚洲有印度等国的反英斗争,在非洲有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的反帝斗争,在拉丁美洲有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的反美斗争。

史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归纳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有何特点?
(2)史料二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4-02-21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3·河北·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

20世纪初,斯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

     ——摘编自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北极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2023-12-20更新 | 1225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3年高考河北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2-23高二上·浙江温州·期中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统编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谕“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五十二年万寿恩诏:“但据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四年,奉旨“以各邑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

——[]吴振械:《养吉斋余录》卷1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晋前期黄籍和白籍的区别以及东晋后期白籍的变化,结合所学归纳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述清朝赋役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敦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所占比例达41.6%。截至2010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材料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上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成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根据对材料三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2021-04-28更新 | 444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8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9-01-30更新 | 2215次组卷 | 32卷引用:河北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限时训练12、16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他还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摘编自《鲁迅文集》

材料二为了改造国民的精神,鲁迅一方面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奉行“拿来主义”,当然,他所倡导的“拿来”也并非没有选择的“全盘西化”,在“拿来”的时候,他也还要“看一看”。

——摘编自刘晓华《论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1)据材料一归纳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