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0 道试题
2024·浙江·二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曾著有《风俗论》赞誉中国“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法国重农学派魁奈更认为“中国的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派,把文人奉为贵族”。一直到 1855年,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仍认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包括罗马帝国)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有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文官)的自由”,且“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有的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摘编自[英]汤因比等《展望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李鸿章在1864年就批评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建议“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需专设一科取士”,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要求“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光绪二十四年诏令“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1905年清政府再有诏书“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据[日]宫崎市定《科举史》、[美]艾尔曼《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改编

材料三

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 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根据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编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相关西方人士推崇科举制度的原因,论证科举制所具有的“(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基于政治、文化角度,归纳影响近代科举制命运的外部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时期课程设置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在思想层面的时代意义。
2024-03-09更新 | 105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3 中国古代史(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2024·浙江宁波·二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21823年,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革命。182312月,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让我们坐视欧洲列强对它们(美洲地区)进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过问是不可能的”。同时指出美国对欧洲的政策是“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不对任何国家所加于我的损害妥协”。这就是著名的“门罗宣言”。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等

材料二   1969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谈及美国对亚洲“友邦”的政策时说:“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这被称为“尼克松主义”。19702月,尼克松进一步指出:“美国仍将参与盟国与友邦的防卫和发展。但是美国不能也不会为世界上所有自由国家设想和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策、承担全部防务责任。”为此他提出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19717月,尼克松在讲话中认为世界存在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美国不再处于完全占支配的地位,必须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这些都扩充了“尼克松主义”的内涵。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门罗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简要归纳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主义”之下的美国对外战略应对。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一句话概括门罗宣言和尼克松主义所体现的实质。
2024-03-20更新 | 111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8 世界史(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22-23高一下·新疆喀什·期末
3 .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国际秩序朝着“有秩序”“有组织”方向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联盟的出现反映了人类在经历了一场空前浩劫的大战之后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与向往。它明文规定: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国际联盟是各国维护和平,努力用协商和仲裁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继续实践,对现代国际组织的运作与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材料二 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

1)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对欧洲安排主要为分区占领德国、划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非法西斯化协定、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2)东亚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系列国际会议、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

3)“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对于殖民地的安排,除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其他地区的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4)联合国。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摘编自杨鹏飞《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平与世界发展》

材料三 西方尤其是美国在衰落,而之前所有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是在美国主导下确立起来的。美国的衰落就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虽然不一定是要“去美国化”,但至少要淡化美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新兴国家的崛起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需求。当然,任何单一的国家都无法取代美国的地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只能在多层次的主体间开展多层次的博弈。

——摘编自《关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归纳当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原因。
2023-08-01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1高三下·浙江·专题练习
4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显示出威力。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选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1)解读材料一,指出材料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归纳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简述它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
2021-08-16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21-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021·浙江·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5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显示出威力。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选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据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存取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能发展中国!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解读材料一,指出材料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归纳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简述它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
(3)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②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概述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78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
2021-06-15更新 | 2560次组卷 | 17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20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021·浙江绍兴·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科学,一方面是一种纯粹的求知,另一方面又与社会不可分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上,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的最基本因素。希腊人把自然作为一个独立于人的东西加以整体地看待,而许多古老的民族则缺乏一个独立的自然界概念,或者被认为与人事密切相关…自然界表面无序而多样的现象背后存在着普遍、统一而稳定的秩序和规律,而他们发展了复杂精致的数学工具,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伯曾经写过一首赞美牛顿的诗:“自然和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里。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牛顿却说:“我之所以能够看得远一些,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哲人受牛顿影响,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三 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械的力量横过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个角落互通信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

——爱因斯坦1938年《给后代的信》


(1)请从材料一中归纳古希腊“理性自然观”的内涵,写出希腊先哲研究和教学自然哲学的重要“学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力学为例概述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研究并纳其思想方法,说明牛顿的科学成就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爱因斯坦对当时世界的总结,并以20世纪发生的重大事例加以说明。
2021-05-18更新 | 200次组卷 | 5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24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20-21高一上·浙江温州·期中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算学、电学、化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动植物学、医学等
中卷:“西政”诸书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等

——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根据材料一,归纳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概括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2020-11-21更新 | 19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1·浙江·模拟预测
8 . 古语有之:“君子和而不同。”思想争鸣并不期待所有人达成共识,青睐的是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之间的碰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其十大主张每一个几乎都是直接针对着儒家的,而孟子和荀子也都把墨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论敌;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其极致处,则要君主完全以法为教,扫除异己。……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陆氏(指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曾记述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今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顾不合。先生更欲与元晦辩,以为舜之前何书可读?复斋止之。”

——摘引自郭锋航《朱陆之辩的主题演绎及其确立》

材料三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它们展示了当时世界的各种主要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比较平等选择的机会。对于各色各样的“主义”,我们过去多见其马克思主义对立的一面。其实,在这些“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它们首先是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同旧文化对立的。因此,很多学说在不同方面都有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各种各样的“主义”寄托着各色各样的信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寻找信仰的同时形成了百家争鸣。这是思想自由原则在思想界和知识界的贯彻。诸多“主义”在争论中(如李大钊和胡适“问题与主义”的讨论等)起落,展示了百舸争流的绚丽境界。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2)“鹅湖之会”开启了朱陆之辩,同时也开启了朱学、陆学的分野。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朱熹与陆九渊的主要分歧。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为改造中国社会,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而从事的社会实践,并指出李大钊与胡适之间展开论战所围绕的主题。简述当时这些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②面对“五四”时期“在争论中起落”的“诸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最终选择是什么?简述毛泽东的革命初心和在“五四”时期的主要实践活动。
2021-06-07更新 | 229次组卷 | 3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18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康熙帝)早夜勤毖(劳),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配)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日:“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又日:“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摘自【清】康熙帝《御制耕织图》序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为后世遵循的“近古”的治国原则。从“研求治理”“天下国家”的角度,总结概括康熙帝思想主张的积极意义。
2020-12-02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五年(2016—2020)浙江高考选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他们的属性以封建性为主,又与西方列强有着密切联系,但他们同时又带有官僚资本主义的色彩。在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下,洋务派在客观上曾起过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作用。实际上,洋务派与之前的经世派以及其后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联系,他们之间是一种历史的新陈代谢关系。

——徐洪兴《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清》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从“经世派”至“革命派”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并分析洋务派在经济变革方面是如何推动中国进步的。

材料二:《 新青年》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精神桥梁作用。五四运动后,陈望道参加和主编的《新青年》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方面始终站在最前列……指导和激励着那一代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陈望道应该划上重要的一笔……陈望道还积极参与《共产党》月刊的创刊工作,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建党的理论以及俄国共产党的建党经验。

——邓明以《陈望道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影响,并归纳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著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