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二战后法属非洲殖民地纷纷独立的形势,戴高乐组建“非洲事务处",授意雅克,富卡尔等人与非洲各国元首地下交易;法国合作部通过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等“民事”项目,为道达尔等跨国公司开采石油提供便利;借口防止共产主义渗透而长期驻军,充当“非洲宪兵”;效仿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非洲法郎”制造对法国的经济依赖;成立“法语国家组织”,输出法语文化产品,这些措施共同塑造了广受诟病的“法非特殊关系”。

——摘编自彭姝神《从戴高乐到马克龙:法国的非洲政策变化轨迹与内在逻辑》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非洲是斗争的前线……我们的斗争你们支持,你们的斗争我们支持。”1963年,周恩来宣布“不附带任何条件”、“推动受援国自力更生”、“保证受援国人员充分掌握技术”等对外援助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非合作不断深化,非洲人口规模、耕地面积、资源禀赋等潜能持续释放,与中国资本、产业和技术的优势相得益彰。2013年以来,中非之间还在共建“一带一路”、治国理政经验分享和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交流互鉴。

——摘编自李安山《中国的非洲政策:一洲之策与全球方略之互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非特殊关系”的主要表现,并分析这一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非洲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法两国非洲政策的历史启示。
2024-03-19更新 | 185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新课标卷,12+3模式)(河南、山西、新疆、西藏、云南专用)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经济体系被认为是“基于普遍性的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间关系”的多边主义。彼得·卡赞斯坦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多边主义是一个双重等级安排的“地区性世界”:第一重等级安排是在美国和德国、日本之间,作为美国控制欧洲和亚洲的支点国家;第二重等级安排则是德国和日本分别同欧洲和亚洲的其他国家之间。戴维·莱克则将这种等级关系推广到整个国际体系,认为“国际等级创造了国家间不同的功能分工和相互依赖”。约翰·伊肯伯里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多边主义总结为“有自由主义特色的政治等级秩序”。美国居于这个等级秩序的核心,七国集团(G7)是多边主义的内核,其他发达国家是中间层,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最外层。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成了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也逐步上升。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趋于对等,相互融合的程度也在加深,等级化程度明显降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下半叶世界经济多边主义体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世界经济多边主义转型的原因,并就如何践行“多边主义”谈谈你的看法。
2024-02-27更新 | 73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新课标卷,12+3模式)(河南、山西、新疆、西藏、云南专用)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3)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4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

(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厐,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

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编摘自《太平御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2)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了克服政治上“政党分赃制”造成的政治混乱问题和提高官员行政素质,保证政党轮流执政背景下行政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英国实行了文官制度,逐渐成为英国民主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在文官制度中,考试制度又是文官制度的核心和支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就是以考试制度的建立为开端的。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性官职”,标志着以考试任职为核心的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确立。

——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定“拿破仑宪法”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韦森《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呈现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2017-12-01更新 | 148次组卷 | 9卷引用: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三下学期限时测评改3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4年6月,一战爆发。8月,北京政府颁布的《局外中立条规》,宣告中国恪守中立,一切事宜,均按国际公法办理。1915年,协约国为打击德国在华势力,曾劝诱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袁世凯政府为摆脱日本控制,亦有参战打算,终因日本反对作罢。《朝日新闻》对中德问题有评论:“中国参与战事,将于和平会议得一席地,而获与日本对等之投票权,则会议处分青岛等问题时,日本将不利。”

1917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而致美国参战,协约国胜券已握。中国政府以中立国的身份,从维护国际公法和遵守人类公理道义原则出发,对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出严正抗议。协约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后,转而支持中国参战。北京政府内部却意见不一,演变出府院之争,最终段祺瑞掌握政局,决定参战。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有识之士皆主张对德宣战并掀起舆论热潮。8月中国正式对德宣战。中国随即收回德奥在华特权,掀起对协约国的修约谈判

———李志学《“一战”对德外交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期间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主要方向方式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同治时期留学
美国
官费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光绪年间留学日本官费自费各半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前后留美、留法、留苏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李彦宏、张朝阳等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要求:解读清晰,史实准确,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密合理的逻辑关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妇女和男性一样受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思想的激励和熏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对“人人生而平等”的宣扬,唤起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妇女的觉醒。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大革命中,当巴黎市街上的一群女裁缝、售鱼婆和洗衣妇操起武器,撩起裙子,高声尖叫地加入了攻占巴士底狱的大军时,世界妇女运动拉开了帷幕。英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女权辩护》(1792年)被称为女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20世纪30年代,女性选举权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同时,教育和劳动就业也有所改善。

材料二   1907年,秋瑾等革命党人创办《中国女报》,以此为阵地,以妇女解放为己任,向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猛烈开火,大胆喊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秋瑾揭露了妇女在封建礼教下遭受的重重压迫和不平等待遇,认为这种压迫和不平等主要表现在缠足、包办婚姻“等方面”。秋瑾认为妇女的悲惨命运源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太低、太无知。因此,要求得妇女的解放,就要让妇女放足、求学、学会自立、合群等。秋瑾讲“国要是亡了,男人自己也不保,我们还想靠他么?”以此号召妇女参加革命事业。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何华征《现代化浪潮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法等国妇女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女权思想的主张,及妇女解放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积极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年代大事记
1952年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
1958年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23500所
1966年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乡
1977年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47.4%,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
2000年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半公半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

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

2017-07-18更新 | 147次组卷 | 4卷引用:二轮复习 专题18 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 押题专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中叶,田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金花银的出现,二是苏(州)松(江)府等地的均田均粮活动。金花银即货币化的田赋,它是封建国家为保证朝廷财赋收入对实物田赋制进行的灵活改革。“以太祖尝折纳税粮于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白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与金花银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明中叶江南的均田、均粮活动。这里所说的均田、均粮不是平均地权,而是“欲因田以平其赋,使无不税之田”。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