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中代表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重要探索及共同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发动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路径。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指出,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对其“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的种种非分要求,“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自斥之”。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田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统治者外交理念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材料二:1919127日,顾维钩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摘编自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对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的态度,这引发了中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其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毛泽东矛盾学说以其辩证思维超越了“求中”或“求异”的单一思维,其“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实现条件,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实践。

——王建:《试论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与实践》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在“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建国初期有哪些处交实践。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家外交活动的主要因素。
2023-02-26更新 | 122次组卷 | 4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期末真题精选主观题50题) -天津专用
3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马丁·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意义。
2023-03-14更新 | 45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年天津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历来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政府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疫病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太医署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药局等官方机构。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走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体系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应对疾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5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家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的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   下表为1952年和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产品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布(亿米)

38.3

50.5

32

粮食(万吨)

16392

19505

19

材料三   在这岁月更新的时候,回顾过去一年的巨大成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我们的事业永远是前进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某些曲折,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伟大的艰巨的新事业。

——《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元旦)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3)依据材料三,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结合1956年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022-03-14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期末真题精选主观题50题) -天津专用
6 .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弈之意。

——张之洞等《厘订学堂章程折》


(1)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等人的教育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影响。

材料二   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指出其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3)根据材料三,归纳法国在教育平民化改革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019-06-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考二轮复习第四次统练
7 . 社会变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前汉书食货志》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商鞅怎样思想?(不能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影响。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措施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颁布的措施
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26年,颁布了以瑞士民法为蓝本的《民法》
1925年,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
1928年,规定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和凯末尔改革的特点。指出二人改革的共同的政治前提。

材料三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到,“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式: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邓小平在改革五年后总结到:“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

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

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可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宁和邓小平的共识。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推动改革成功的因素。
2019-06-2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考二轮复习第四次统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能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1)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材料二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综上,谈谈你对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州县贤,则民安。贤者视民为子,不忍伤也。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约之使人人守法……则天下治矣。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令自抚按而下,以递相约,庶几皇上之仁恩,得实究之民也。如课农桑须中心诚恳,欲开民衣食之源,使民兴起。

——摘编自高攀龙《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3)州县官吏是将家庭与国家连接为一体的枢纽与关键。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大儒高攀龙就加强州县官员管理所提出的建议。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等部门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经过多次修改,195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计划中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53%分布在内地,222个项目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城市,合理地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材料二   1996年,经中共中央建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和部署、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纲要要求,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的台阶,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创新的局面。

——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要归纳“一五”计划制定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两个有关五年计划的文件在主要内容上的不同,并略述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4-01-02更新 | 1172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年高考天津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