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造成下图中两次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1884~1974年全球货船航运费率变化示意图

A.国际局势的剧变B.技术变革的推动
C.全球治理的加强D.自由贸易的发展
2024-01-02更新 | 1987次组卷 | 9卷引用:2023年高考天津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是 20 世纪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材料一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地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后果。
示例:《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1938 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将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这进一步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材料二 “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即“慕尼黑”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英】约翰·惠勒-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

(2)20 世纪 30—40 年代是国际关系剧烈变化的时代。模仿材料二所做的示例,从以下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中任意选择一则,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件。

材料三(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他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他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I、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仆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II、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四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1945.2

材料五 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及德国分裂示意图

      

材料六   冷战结束后,长期受两极格局抑制并被摒弃于世界政治中心之外的各种力量的能量被充分激发,在全球政治中的活跃程度日渐增强,这些力量逐渐形成国际政治中新的权力中心。由于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的维度和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互动作用的不断增强,这些力量在当代国际政治中越来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抗衡大国的权力和影响。因此,美国学者理查德哈斯认为:“冷战时期的两极割据不单单让位于多极化,而是过渡到一种复杂的状态中。在这状态中,国家和非国家行为在许多情况和条件下互相作用。”

——摘编自孙建杭《冷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新特点》

(3)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历史背景。
2023-07-15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4 材料题
3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25年俄国在不同时期粮食作物耕作面积、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示意图

   

——摘编自《苏联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俄国在1913-1921年、1923一1925年农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在农业方面……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是非常令人失望。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分析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工业经济状况的原因。

材料四

会议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2023-07-13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4 材料题
4 . 下列对《秦末农民战争示意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农民军在大泽乡建立“张楚”政权B.反秦力量主要来自关中地区
C.陈胜率领农民军一度攻占了咸阳D.秦末农民起义得到广泛响应
2023-02-10更新 | 12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高考天津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31914 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一一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一一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 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 500 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主要内容
巴黎和会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和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制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华盛顿会议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
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材料三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蕴含着哪些矛盾?分析这一体系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哪一国际格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国际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瓦解的标志。(10 分)
6 . 历史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观察下面示意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夏、商、周时期(     

A.政治的中心主要是在南方B.统治区域到达了珠江流域
C.青铜原料分布在黄河流域D.诸侯国都集中在都城附近
2023-01-13更新 | 675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年高考天津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7 . 下图为刘炜在《中华文明传真》中阐述佛教与儒家对应观念的示意图。据此可知(     

A.佛教积极融合本土文化B.儒学汲取佛学自我革新
C.三教交融互补趋势明显D.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图为古希腊雅典平面示意图。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山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如此布局(     

   

雅典平面示意图
A.代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成熟B.取决于山岭沟壑的地理环境
C.说明宗教活动占据社会主导D.具备了城市多元功能的特征
9 . 下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①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亚洲和非洲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主要出口工业品
③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④欧洲同亚洲、美洲、非洲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 . 近代以来,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材料   一十九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   当世界上其他国家,至少就自由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经济陷入一片停滞之时,唯独苏联……最保守的估计,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1938年时,苏联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同一时期,美英法三国的比例,却由全球总额的59%跌落为52%。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联境内毫无失业现象。于是不分意识形态,众人开始以苏联为师。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被当时的评论斥责为是“由莫斯科之手”签署的“带有苏联印章的红色新政”,是要以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的模样改造美国。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现象?结合所学简述这一现象形成的过程。
(2)结合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美英法三国经济的不同发展趋势。“以苏联为师”主要是指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时评对于罗斯福新政所持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