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英格兰社会发展显著,但中后期也出现诸多问题,有学者描述为“都铎危机”,其中最突出的是贫困人口增多,流民已然危及社会秩序,有学者估算,都铎、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城镇贫困人群占总人数的5%~22%。因气候变化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农作物歉收,粮食减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让一部分人沦为“食不果腹”的穷人;部分乡村之人流离失所,对民众心理造成很大冲击,甚至引发了小规模的骚乱;物价上涨直接降低了“工资”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准,当时此类人口的数量不容低估。

一直以来,基督教会是英格兰社会的贫困救济机构。基督教会不仅有救济的道义,还有固定的经费来源。12世纪教会法学家格拉提安编撰的《教令集》,对教会财富用于救济穷人做了详细规定。这种情况在16世纪中后期发生了变化,1547年,伦敦市议会决定向市民强制征收济贫款,取代原来的星期日募捐筹款方式,以此为开端,诺里奇、约克等城市都开始了济贫税的实践。虽然各有特点,但共同点都是以堂区为单位,向居民和在此拥有地产者强制征税,用于救济本地的贫民。至此,济贫税作为一个新税种,首度出现在议会通过的法令中,具有了法律效力,作用于英格兰全境。1598年,对《济贫法》做了修订,明确了征税人员的职责。1601年,再次修订《济贫法》,又一次确认了这些原则。此次《济贫法》规定的征税原则,尽管有所改动,其有效性一直持续到1834年的《济贫法修正案》。这些地方的济贫实践,为王室政府制定《济贫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摘编自张殿清《英国都铎王朝的济贫税及赋税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出现“都铎危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应对都铎危机的措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41年,罗马从迦太基人手里夺取西西里岛,建立了海外的第一个行省。从公元前227年始,罗马正式向行省派遣官员,标志着规范化的行省制度建立。西西里行省除少数城市免税外,大多数的行省居民都必须向罗马交纳什一税。统治初期,行省总督主要负责征收什一税,同时不断往来于各地的巡回法庭,处理各种案件。行省各城市基本上遵循原有的法律制度,而在一些矛盾激化的城市里,罗马元老院会派遣立法委员会参照罗马法重新起草和制定新的城市法。罗马还设立了告门审理行省居民控诉行省总督案件的特殊法庭,制宝了一些措施来防范行省长官收空礼物和从事任何买卖活动。西西里行省建立后,一批有学识的希腊战俘被带到罗马城,他们成为罗马的第一批希腊文学教师。其中的杰出者将希腊语动听的韵律与拉丁语铿锵有力的音节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影响久远的拉丁文学。罗马对行省的统治制度,主要是在征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西里行省的建立是罗马城邦制度终结的标志。

——摘编自宫秀华、王允《罗马国家统治制度的创新——西西里行省制度的建立与运作》

材料二   元朝政治家程钜夫在题为《论行省》的奏疏中说:“窃谓省者,古来宫禁之别名,宰相常议事其中,故后来宰相治事之地谓之省。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此何义也?当初只为伯颜丞相等带省中相衔出平江南,因借此名以镇压远地,止是权宜之制。今江南平定已十五年,尚自因循不改,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钱粮美溢则百端欺隐,如同己物,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然则有省何益,无省何害?……今欲正名分,省冗官,宜罢诸处行省。”

——摘编自程钜夫《雪楼集》卷十《论行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在西西里行省统治初期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程钜夫对元朝实行行省制的看法。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祚昌先生)对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做了实质性的改进,使以往干巴巴的世界史变成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活生生的历史。其概要如下:

教材编写方法

教材的内容

采取了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站在全人类的大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改变了以往世界史只注重政治、经济史的做法,增加了社会史的内容。
加强了对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度。
重视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研究。
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等。

——摘编自陈海宏、吴倩《刘祚昌先生的世界史研究》

请对刘祚昌先生关于世界近代史教材编写的观点进行评析。(说明:可以在“教材编写方法”或“教材的内容”中任选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整体角度出发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高三下·河北·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12月,王光祈在北京发起建立城市“新生活”的小组织,定名为工读互助团。这个倡议得到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支持。广大青年向往“新生活”,报名参加者数百人,工读互助团是新社会的胎儿,是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理想的第一步。该团坚持的原则:公有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1919年底到1920年春夏,南京、天津、武昌、上海、广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各种名称的工读互助团。团队成员宣告脱离家庭关系、脱离婚姻关系、脱离学校关系,在团体内“绝对实行共产”。到1921年初,各地工读互助团相继失败。工读互助团运动的失败,促使不少“五四”进步青年从空想社会主义的迷惘中走出来,努力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和从事实际的工人运动,也使原来朦胧地向往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比较快地成为我国早期的共产主义战士;而原来倾向于马列主义的人,则更加坚定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

——据马小泉等《强权与民声:民初十年社会透视》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20年代工读互助团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工读互助团运动。
2024-05-28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客”又有“舍人,客,门客,门下客,门人,门子”等称呼。食客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以不事生产,寄食于权贵之家,为其服务,并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为主要特征。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似乎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他们却活跃于政治、外交的舞台,如商鞅、李斯、蔺相如、毛遂等,而吕不韦的食客集体著述的《吕氏春秋》一书,显示了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深邃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宁宁《社会变迁条件下的春秋战国食客》

材料二   汉初贵族养士的风气很盛,强大的诸侯王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其中有文学之士,有儒生、方士,还有纵横论辩之士。诸侯王策划反叛时,宾客游士往往是他们的重要助手,所以汉武帝力加压制,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就与一般富室无异了。

——摘编自邓广铭等《百科名家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客”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代游士阶层的兴衰。
2023-12-05更新 | 321次组卷 | 6卷引用:热搜题 高中二轮(全国高考)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秦汉时期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正炎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的社会动乱时期相联系,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按照侯外庐的观点,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诉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唐代中叶为分水岭,“前一时期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反徭役并争取人身权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容的思想主要是一种狂暴式的财产共有或共同劳动的教义,后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分产均产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含的思想主要是一种更现实的财产平均的教义”。

材料二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对大同理想的探索,没有超越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也没能超越传统的皇权主义思想,太平天国的大同梦想最终化为泡影。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财产共有,反对私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以及学习现代文明的主张,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法实现,但多少已经有了现实的成分。与康有为的“大同之世”相比,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更为贴近现实,在分析西方社会弊端与当时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跟随着历史的脚步,逐步由空想走向现实。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共性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同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对华地图盗绘一览表(部分)

制图年月

地图名称

制图机构

1872

台湾南部之图

外务省

1874.4

台湾全岛之图

海军水路寮

1874.10

清国渤海地方图

陆军参谋局

1874.10

陆军上海地图

陆军文库

1875.10

北河总图:通州-北京

兵学寮、学课部

1876.4

辽东大连湾图

陆军文库

1877.7

清国沿海诸省

海军水路局

1879.1

直隶山东两省全图、福建省全图

参谋本部

1879.5

江苏省全图

参谋本部

1879.10

广东省全图

参谋本部

1894.9

满洲全图

参谋本部

——整理自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等

提取材料信息,得出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提取至少2条信息,推论合理,表述清晰。)
2024-02-22更新 | 170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大国为争夺世界环境发展事务的领导权而展开激烈竞争。美国自恃财大气粗,以“环境领导人”自居,日本则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承诺5年内提供1万亿日元的环发援助,限制有害气体的排放,赢得了超级环保大国的声誉。在1997年的京都气候会议上,欧盟积极主张发达国家将有害气体排放量削减15%,促成签署《京都议定书》,受到世界的好评。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试图争夺世界环境发展事务的领导权,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地位。

——摘编自王淑贞《欧盟环境外交研究》

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概括西方大国针对环境问题的措施,并评析其中一方的根本目的。(要求:选择任何一方均可,并阐述理由)
9 . 人物评价

材料:左宗棠大事简表(节选)

1853年,襄办两江总督曾国藩军务,随后建成楚军(湘军分支)。首战大败太平军。

1862年,补授浙江巡抚。战争之余,着手浙江建设,整顿吏治。

1866年,太平军残部全部覆亡。赏双眼花翎。创办福州船政局。调任陕甘总督。组织楚军,前往平定捻军(北方反清农民武装)。

1871年,在西北发动军民大规模栽种柳树、杨树、榆树,随后10多年里共栽种一千万株以上。

1875年,上“万言书”,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新疆军务,负责解决收复新疆全境事宜。

1876年,收复乌鲁木齐。

1877年,计划筹建甘肃织呢总局。首次向清廷奏请将新疆改设行省。

1880年,亲自率军出征,决心武力收复伊犁。后伊犁收回,新疆全境至此收复。筹建的甘肃织呢总局正式开工生产,这是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1884年,法国入侵,大西南与海防全线告急。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创办恪靖定边军。11月,新疆建省。

1885年,恪靖定边军与冯子材部大败法国于镇南关、谅山,取得中法战争镇南关—谅山大捷。奏请清政府设“海防全政大臣”,移福建巡抚驻台湾,台湾改设行省。9月5日凌晨,病逝于福州。

——据杨东梁《左宗棠评传》编写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左宗棠。要求:史事归纳合理,评价客观公正;证据运用恰当,表述顺畅规范。
2024-01-27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戊戌维新运动在江淮大地兴起到辛亥革命胜利,安徽政论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

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原来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的国”。《安徽白话报》在《演说》栏目中讽刺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为“猪尾巴”,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中国主权的行径。

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同年出版的《均报》还树立了革命旗帜。

此后,随着袁世凯实行舆论控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进步报刊纷纷停办。但是,报刊浸润宣传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终汇成推翻洪宪帝制的革命浪潮。

——摘编自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安徽政论报刊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1-26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