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河南地区自然灾害基本数据统计

年号大水和
特大水灾
大旱和
特大旱灾
地震冰雹蝗灾总计年数大水灾
出现频率
大旱灾
出现频率
顺治84611332182.34.5
康熙1815812760613.44.1
雍正4127133.3
乾隆11835633605.57.5
嘉庆3282328258.312.5
道光4466323307.77.5
咸丰13481111
同治21328136.513
光绪9589738343.86.8
总计59403952372372654.46.5

清代河南地区受灾州县数和年平均受灾州县数


材料二 从1941年开始,地处中原的河南就开始出现旱情。民国十七年,作为当时执政的国民政府规定:“凡地方偏灾,有省政府办理急赈。”为了减轻灾民负担,在1942年的秋收,政府一次即减免五六个专区公粮45000石。1942年,河南省府制定了7项救灾方针,规定“宽筹经费,使之足以适应救灾之需要,并使款不虚糜”,并“采购大批粮食,运济灾黎”。豫省府电陕、鄂、皖等丰收省份,各本救灾恤邻之旨,对豫民入境赐予安置;经商议由中国农民银行拨给河南麦种贷款,并将用于修建龙门林场的经费转移到购买油菜种子,帮助农民恢复生产。为破除迷信,国民政府片于治蝗进行宣传,并特意组织防疫队分往各机关及各乡村巡回注射。民间力量也纷纷投入到救灾热潮中,建立救济会、收容所。

——摘编自肖宁《政权分立中的灾荒救济―1941-1944年河南救荒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国民政府在河南救荒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清政府和国民政府对河南的自然灾害及救荒措施谈谈你的认识。
2 . 201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2010年FAO食品价格指数已超越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一年内的涨幅达到25%。其中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以上信息最能说明(     
A.两极格局导致粮食紧张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
C.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2023-08-28更新 | 3570次组卷 | 3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指出,日益完善的户籍制度在郡县制普遍实施的背后反映了各级官吏的执行力,也展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因而汉朝的户口统计基本可信,但后世分裂时期则存在更多隐匿现象,可信度不高。该学者意在说明(       
A.国家治理能力影响制度实施B.户籍制度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
C.郡县制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D.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西方书籍的部分统计情况

年代翻译书籍概况翻译书籍
数量
翻译书籍
年平均数
1843-1860年译书主要介绍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历史、 经济等方面知识,译书以西人为主,少量中国知识分子参与其中。1056
1861-1900年上海成为译书的中心,哲学社会科学123种,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中西译书机构共存并进,有西方教会、中国政府和民办系统。55514
1901-1911年翻译日文书成为输入西学的主要部分。以1902年至1904年为例,3年共译西书533种,其中日文书独占60%。社会科学比重加大,共译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学等社会科学书籍占总数的61%。 中国知识分子成为译书的主体。1599145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西方书籍的信息,并加以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