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服饰的时代变迁】

材料一   工业革命推动的平面纸样的发明使服装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发达显得手工制作衣服非常麻烦,从19 世纪上半期开始,欧美等国的发明家开始发明相关的机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美国人艾萨克·梅里特·辛格发明了锁式缝纫机,并申请了专利,缝纫机被大量生产。缝纫机从数量方面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化学染料的发现则从色彩入手推进服饰走向世俗化。中产阶级主导的思想观念促使英国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和整体感”,英国民众的服饰变得越来越简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装的西服三件套越来越多地受到资产阶级企业家和一般市民的欢迎,成为工作与外出的便装。从国家议员到市场推销员的男士,无不例外穿着西服套装,单从外表上来看确实很难分清身份,只不过质量不同。随着二手服饰贸易的繁荣,就连工人阶级也有一套看起来体面的西服。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与运动的普及,各个阶层的妇女逐渐适应女裤这一装束……下身体积变小的衬裙避免了走进壁炉时硕大的裙子会不小心碰到火苗而发生意外情况,减少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死亡率。

——摘编自顾萌,宋严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平民化趋势和原因的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多利亚时期的服饰变化给英国造成的影响。
2023-08-04更新 | 313次组卷 | 8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过去50年里,发达国家制造业就业人数直线下降,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下滑。自1990年以来,如图所示,韩国的制造业产量一直稳步上升,而英国等国家的制造业在就业人数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其产量依旧稳定,仅在金融危机期间有所下滑。


——摘编自芬巴尔利夫西《后全球化时代》

材料二   1978年前的中国制造业非常落后,我们在一个非常低的起点上开始了转型。到1992年,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在国营的流通体系以外建立了自己的流通体系。1992年以后,老百姓手里有钱,所以要改善他们的生活,服装、餐饮行业以及家电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这三个行业中的品牌90%以上成名于19921998年之间。19982月召开两会期间,朱镕基说:“中国70%的工业制成品产能要提升,中国的制造业要转型升级。”1998年以后,民营企业大部分不再依赖进出口公司。然而一百个乡镇企业家里面,99个不懂英文,于是出现了网上最大的交易市场,做一个商品交易平台。这种交易平台在很长时间内与中国的制造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制造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速铁路机车及系统成为“中国制造”的靓丽名片,在一系列尖端领域迈进了世界“第一梯队”,为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晓波《中国制造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制造业发展四次转型的表现,并简评中国制造业对世界的贡献。
2023-09-23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体制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品评机制,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向朝廷推荐。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     
A.推举人才注重对人的考察B.使门阀士族全面把持选官
C.适应庶族地主的政治要求D.加快封建皇权的强化趋势
4 . 据统计,自1976年之后,苏联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大国地位。1976至1980年苏联的年均粮食进口量已超过2100万吨,1981至1983年达到3500万吨,1984年仅从发达国家就进口了3633万吨粮食。这种趋势说明(     
A.农庄农场体制改革已成必然B.美苏冷战在对峙中存在缓和
C.滞胀危机加速了经济全球化D.苏联已经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5 . 宋朝,儒家学者以理学思想为核心的乡约成为教化百姓的重要方式,如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明朝后期乡约则由政府推广,主要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乡约的变化反映出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皇权加强达到顶峰
C.儒学的世俗化趋势D.皇权借儒学而扩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4世纪,西欧一些城市成立了城市同盟并制定了同盟法律,于是出现了一个所谓“法律圈”现象,如德意志地区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法律为49个城市所采用。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B.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C.基督教会实力的削弱D.欧洲大陆法系的形成
2022-01-28更新 | 932次组卷 | 28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代消费理念消费实态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享乐是最高的幸福日常生活消费和公共消费奢靡无度,以角斗、逐兽、赛马、剧场表演等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消费迅速发展
5世纪至15世纪节制是美德衣食住行极端简朴,除宗教歌剧之外,几乎没有休闲娱乐活动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奢侈有利、节俭有弊到保证积累、有效消费宫廷贵族奢侈消费卷土重来,中产阶级提倡有节制消费;衣食住等日常消费质量大大提升;休闲娱乐和精神消费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消费至上、需求创造生产饮食消费比例下降,物质消费和休闲娱乐消费成为主要消费项目;汽车等奢侈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超前消费成为时尚
20世纪下半叶消费至上,开始倡导适度、绿色、可持续的消费消费强调审美和文化意义,追求个性,炫耀品位;生存性消费比重降低,享受性、发展性消费比重升高;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盛行;消费周期变短

——根据杨魁、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取向》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历史时期的西方消费活动变化进行解读。(要求:明确写出消费活动变化,解读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2024-01-26更新 | 118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讲道理”是太平天国对士卒民众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19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在各占领地区的“讲道理”侧重于政治说教和宗教宣传;19世纪60年代初,以经济劝导为主,要旨劝谕民众进贡、交赋、纳税。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政权指导思想的改变B.时局战局的恶化
C.基层政权建设的巩固D.商品经济的发展
9 . 先秦时期强调“夷夏有别”,春秋战国时期“尊王攘夷”成为诸侯称霸的重要条件。而《史记》中认为匈奴是黄帝的后裔,与华夏民族共祖,汉武帝时期泰山刻石碑文中“四夷”臣服、万邦来朝是帝王功成业就的重要标志。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汉代(       
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D.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
2023-09-06更新 | 427次组卷 | 16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导致的人口频繁流动、更深度的区域开发、城市的发展和区域性贸易活跃、国家制度与商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及其调适、民间组织的兴起、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等,这些变化伴随着危机。经济、文化领域剧烈变化必然对原有格局和秩序形成挑战。以下对明清时期的变化与挑战理解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直接导致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
B.西方殖民者的东进是明清时期社会变化的根源
C.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完全是反方向的,造成了社会的危机
D.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与世界是同步的,构成后者的组成部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