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而且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A.强调了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化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D.是二战冲击旧有国际秩序的体现
2023-12-11更新 | 601次组卷 | 47卷引用:重庆市潼南实验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2 . 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A.赋税负担沉重B.法律制度严酷
C.强化地方管理D.行政效率提高
2023-12-04更新 | 321次组卷 | 65卷引用:重庆市开州区临江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表是1860年和1900年英、德、美、中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这反映了(     

A.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B.海外市场广阔的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C.美国发展成为头号强国D.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 . 《牙买加来信》是玻利瓦尔于1815年9月6日在牙买加(英属)避难时写的一封长信。他在信中写道:“渴望和平、公正、科学、艺术和贸易的美洲人更喜欢的是共和国,而不是国王。”由此反映出拉美独立运动(       
A.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B.追求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C.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D.受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
2023-07-07更新 | 45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2023-06-21更新 | 5337次组卷 | 40卷引用:重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历史试题
6 .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2023-06-11更新 | 9760次组卷 | 7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2023-06-10更新 | 7061次组卷 | 40卷引用:重庆市二0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唐玄宗时期“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这反映唐朝中后期(     
A.中书权力被大为削弱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翰林学士已取代丞相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秦汉和隋唐的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以降,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立国态势。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       
A.受到快速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刺激B.导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C.表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加速D.推动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调整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其目标是赈恤农民、维持农业生产和平抑价格,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其中,漕运和仓储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奏报制度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支持。清代对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的适用条件和实施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正式制度,对粮食市场产生了长远影响。

——摘编自胡鹏、魏明孔《养民与聚民:清代粮食市场中的国家调控(16441840)》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尽管粮食(作为商品)也自由流通了一段时间,但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不足情况下的分配问题,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粮食定量供应的紧缺管控政策,尤其粮票,可以说是紧缺管控政策的核心与灵魂。19558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材料三   2001年后,国家先后在8个省份进行粮食收购工作与销售放开试点工作,后又于2004年宣布在全国放开,由市场来决定粮食价格。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在消费端具有很强的刚性,但其生产端受到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价格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在中国放开农业市场后,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先后针对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

——摘编自罗荃《新中国粮食价格政策演进内在逻辑与改革战略取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