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等9人组成的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中共的推动下,国民党决定派出农民运动特派员,到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广东省广宁、顺德等县开展农民运动。上述史实发生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 . 下图为1909年10月22日,《安徽白话报》敬祝《民吁日报》的广告。这则广告(       

A.反映了思想启蒙的色彩B.表达了革命排满的主张
C.实现了维新变法的要求D.推动了民权意识的传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史料记载,自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十三日起,至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初七止的20个月内,清廷严密监视城内居民,在地安门、西直门、菜市口、白云观等处捉获了大量可疑“人犯”,其中经审理者共涉355案,涉及“人犯”779人。这一举措的直接目的是(       
A.完善衰败的地方里甲制度B.预防英法联军进攻
C.解决皇位更迭带来的动荡D.应对太平天国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为北宋和南宋时期政府纸币发行量情况(单位:万贯)。据此可以推断南宋时期(       

北宋日期

1023年

1072年

1094年

1098年

1102年

交子发行量

125

251

281

377

777

南宋时期

1128年

1168年

1190-1194年

1234年

1255-1258年

钱引发行量

377

4000

7000

17000

26000

会子发行量

-

2000

8000

25000

64000

A.纸币信誉存在崩溃危险B.财政收入有明显提高
C.商品经济发生质的飞跃D.不具备现代货币意识
6 . 2019年以来,云南河泊所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封泥(信件的封缄),如“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建伶(县名)令印”“同劳(县名)丞印”等。这主要表明当时(       
A.郡国并行制影响扩大B.边疆治理具有政治智慧
C.国家统一的进程加快D.推恩令实施具有策略性
7 . 商代时期,玉器不仅是权力的载体,而且也被赋予了永生功能。春秋时期,“以玉比德”的观念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佩玉风尚逐渐形成。这表明从商到春秋(       
A.传统审美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B.旧有政治体制逐渐崩溃
C.佩玉观念已走向社会伦理层面D.儒家仁义思想广泛传播
8 . 中华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交融互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要求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唐、元在西北边疆管理上的制度性举措,用一句话概括元朝在边疆管理上呈现出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
2023-09-02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老子》《论语》等春秋时期的文献蕴含着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战国时期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则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变化反映了(     
A.诸子百家相互吸收融合B.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
C.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D.追求统一的时代需求
2023-09-02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手实亦称“首实”、“手实状”、“手状”,是中国古代编户呈报户口资产的文书,政府编造户籍的根据),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材料二   唐代初年的税制是以人丁为依据的租庸调制,由于土地兼并,一些农民失去土地外出逃亡,租庸调制难以维系。同一时期,依田产面积、贫富等级征收的地税和户税日渐重要,到唐玄宗统治后期,它们在政府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致与租、调相当。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加剧,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

764年,唐代宗下诏:天下户口,由地方官员据当时实在人户,按贫富定等,作为征税及差派徭役的依据。此后,杨炎建议唐德宗改行两税法,以地税和户税为主,取消各种杂税,分夏、秋两季征收。新法遭到了地主贵族的激烈反对,但唐德宗还是下诏正式推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八亩”都是它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政府实施租庸调制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德宗推行税制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
2023-09-0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